
端午习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节起源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端午节俗以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祈福纳祥类习俗主要有划龙舟与祭龙,压邪攘灾类习俗主要有挂艾草、浸龙舟水、洗草药水、拴五色彩线等,节庆食品主要有粽子、五黄等。端午节期间通过各种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民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端午节是古已有之的民俗大节,起源于中国,比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早,最初是我国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以龙舟竞渡形式祭龙祖的节日。亦有起源于恶月恶日、夏季时令、蓄兰沐浴以及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起源于我国南方百越,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纪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
端午习俗甚多,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扒龙舟与食粽子是端午节两大习俗主题。食粽子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扒龙舟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端午节在世界上影响广泛,受端午文化影响的国家分别有韩国、日本、新加坡、越南、美国、德国、英国等等。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端午习俗
- 英文名:Dragon-boat festival custom
- 别称:端阳节、午日节、天中节、龙舟节等
- 节日时间:农曆五月初五
- 节日类型: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 流行地区: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
- 节日起源:天象崇拜、龙图腾祭祀
- 节日活动:扒龙船、挂艾草菖蒲、放纸鸢等
- 节日饮食:粽子、五黄等
- 节日意义: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
节日名称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通用天干地支,根据乾支历,正月建寅,按十二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午月午日谓之“重午”;而午日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有的地方(北回归线一带)还称为“天中节”(因端午节恰在夏至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太阳在天空位置是一年里最当中的一天)。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蒲节、龙舟节、天医节、浴兰节、躲午节、屈原日、女儿节、午日节、地腊节、正阳节、诗人节、龙日节、粽子节、五黄节、解粽节、端礼节等。
历史渊源
由来
端午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百越举行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龙是古越人(长江中下游以南一带先民)的原始信仰,源自天象崇拜。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春秋命历序》:“天地开闢,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乾支以定日月度。”上古时代人们定天之象、法地之仪,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区域分作“二十八宿”,在东方的“角、亢、氐、房、心、尾、箕”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象,即为“苍龙七宿”。古越人以龙作为部族保护神,自比是龙的子孙,他们不仅有“断髮文身”以“像龙子”的习俗,而且在每年仲夏端午举行盛大的图腾祭。选择在端午举行祭龙节仪与苍龙七宿正处南中的时节天象有关。在传统文化中,方位和时间以及卦象是联繫在一起的,仲夏午月午日,龙星飞升至正南中天,即如《易经·乾卦》中所曰:“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于“中正”之位,为大吉大利之象。天象“飞龙在天”被赋予多重含义和寄託,形成祭龙以酬谢龙祖恩德、压邪攘灾、祈福纳祥的礼俗,衍化成“端午节”。端午文化充分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端午节

考证
据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以南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徵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是一个崇拜龙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古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史籍记载示明,他们有断髮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祀龙祖的节日。经历史发展演变,大部分百越人已经演变为今汉族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今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为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发展演变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早在上古时代,百越之地就有在“飞龙在天”的仲夏端午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以酬谢龙祖恩德、压邪攘灾、祈福纳祥的习俗;时至今日,扒龙舟依然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古时候南北风俗各异,北方古人把端午视为“毒日、恶日”而避之。其实这是由于北方夏季天气燥热,瘟疫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这才让北方古人逐渐形成“避五毒”、“躲端午”等习俗。
端午习俗—扒龙舟运动

据文献记载,远古时古越人天皇氏已发明天干地支。古人以天干地支来作为载体,天干承载天之道,地支承载地之道,设天干地支以契天地人事之运。古越人最早的曆法是乾支历,以午月的第一个午日天地纯阳之气极盛的重午日为龙图腾祭祀日。到了汉代时,由于南北统一,曆法变动,朝廷为了方便过节,规定每年的端午节改为阴曆五月五日。于是端午节就演变成为现在的五月初五日。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这对节日习俗的传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端午节习俗就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就现文献记载来看,两汉时的北方端午风俗主要以避恶为主。
南北朝后端午节日被赋予了纪念屈原的人文内涵,从文献记载来看,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繫起来的,是南北朝时南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此时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据考,许多流传至今的端午习俗与屈原毫无关係。但千百年来,屈原已广泛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繫在一起。在历史发展中,民俗“五月初五”被道教吸收作为腊祭日,为“三元五腊”之一。据《天皇至道太清玉册》与《云笈七笺》中说,五月初五名地腊,五帝攒会之日,此日五方大帝会于南方三炁丹天,查生人祖考及见世子孙所行善恶,以定罪福,校定生人官爵。道教认为一年中的几个腊日是良辰吉日,适合祭祀祖先和诸神以获得福佑。
隋唐时期,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但是从性质上讲,原来有特定意义的节日风俗活动,到此大多演变为节日娱乐活动。唐玄宗《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诗序》中记述:皇宫端午日盛况,召来儒雅臣僚,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唐代端午龙舟竞渡尤其值得一道,在唐代全盛时期,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在节日娱乐方面,一方面是上行下效,蔚成风气,另一方面对民间的一些风俗活动也受到官府的支持。因此,竞渡之风尤为鼎盛。张说《岳州观竞渡》诗中描写当时竞渡情景道:“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低装山色变,急棹水华浮。”

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汉魏时以朱索、桃印施于门户,止恶气驱瘟避邪,而宋代却讲究贴天师符。陈元靓《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云:“端午,都人画天师像以卖。”还有合泥作张天师,以艾为头,以蒜为拳,置于门户上。苏子由作《皇太妃合端午帖子》诗中就有“太医争献天师艾,瑞雾长绕尧母门。”端午节俗也被辽、金两国吸收。如《辽史˙礼志》就记载辽国重午朝仪,皇帝要系长寿彩缕才升坐。对南北臣僚也要各赐寿缕。此外金国在端午节还有拜天之礼、射柳之俗及击鞠娱乐活动。《金史˙世宗本纪》就记载:大定三年(西元一二六四年)重午,金世宗“幸广乐园射柳,胜者赐物有差,复御常武殿,赐宴击鞠,自是岁以为常。”
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尤其南方龙舟竞渡,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举。据《武陵竞渡略》记载,龙舟竞渡已不限于端午一天。而是“四月八日揭篷打船,五日一日新船下水,五日十日十五日划船赌赛,十八日送标”。还有“五月十七、八打船,二十七、八送标者”。可见竞渡规模历时经月。对此事“或官府先禁后驰,民情先鼓后罢也。”龙船形制,中等长九丈五尺,长者有十一丈,短者也七丈五尺。划龙舟的桡手都是从渔家严格挑选募徵身强力壮的健儿。龙船分白龙、黄龙、青龙、红龙。不仅船身,就连船上那些旌旗罗伞的装饰,以及划船桡手们服装乃至船桨都是一色。比赛时规定有赛龙场、比赛路线、并划定起点和终点。在终点设有船标,当竞渡龙舟到达终点时,投标船就将标投入水中,让各船争夺。
民间习俗
民俗活动
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扒龙舟(隐寓苍龙)与食粽子(隐寓主星心宿二)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传统的节日仪式与相关习俗活动,是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承载着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
民俗活动

端午习俗活动围绕敬龙酬龙、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具体习俗活动主要有:扒龙舟、挂艾草与菖蒲、聚午宴、端午浴、放纸鸢、荡鞦韆、系百索子、赠香扇、晒百日姜、挂黄葛藤、画额、佩香囊、佩长命缕、拴五色线、食粽子、採药制茶、立蛋、佩豆娘、贴五毒图、游旱龙、划喜船、打午时水、浸龙舟水、九狮拜象、放纸龙、点艾条、薰苍朮、抢青、马拉溜、挂钟馗像、品花宴等等。
节庆食品诸如粽子、五黄、艾草糕、艾糍、打糕、煎堆、茶蛋、五毒饼、菖蒲酒、雄黄酒、午时茶等等。
扒龙舟
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流行。端午有龙舟也有凤舟,凤舟是源于远古的乌舟;有的地方还有龙凤船,《顺德县誌》载:“大良之龙风船妙极华丽。”扒龙舟是民间信仰中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要借龙之神威,祈福、消灾。这些龙船平时沉在江湖水底,也有把龙船安放在陆地的木架上,再搭棚架保护的。每年的五月初一前后,龙船就下水或从水底浮起,水手开始训练,直训练到五月初五参加比赛。
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环节。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準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凤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在粤闽地区,各种祭祀、纪念之仪式,有点香烛,烧纸钱,供以鸡、米、肉、供果、粽子等。旧时,人们祭祀龙神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农业丰收、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认为文中记载的“飞龙”即是龙舟。据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史前文化表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独木舟和木桨;龙舟最初原形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製作的龙形船。
挂艾草与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菖蒲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
艾草在中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每至端午节之际,人们总是将艾置于家中以“避邪”,乾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以达消毒止痒,产妇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挂艾草习俗。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南方视为天地纯阳正气吉日进行驱邪祛病,还是北方视为恶月恶日进行避恶避毒,其挂艾草、熏艾、菖蒲、药水浴等习俗内涵是相通的。
端午浴
端午日洗浴(浴兰),浴兰汤,是西汉末礼学家戴德着作《大戴礼记》记载的古俗。但这里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儿童用苦草麦药煮水洗,或用艾、蒲、白玉兰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则到江河、海边沖凉,谓之洗龙舟水,洗去晦气。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草、菖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端午浴,此俗至今尚存,且广泛流行,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传统习俗之一。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药,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阳以四色线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珑精緻可观。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内装香料,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或者採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黄粉等中药粉,再用彩绸扎绣而成,下边还垂上红、绿、青、蓝、紫各种线穗,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现已成为一种普遍的工艺品。在中国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铸阳燧
东汉王充的《论衡》记载了端午节“铸阳燧”的礼仪习俗:“阳燧取火于天,于五月丙午日中之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摩励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此取真火之道也”。古人认为,午月午日午时具三重之火,是阳气极盛之时,在此时刻以火克金,是最佳的熔金铸镜的时刻,铸成的铜镜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力。
栓五色丝线
五色丝线,又俗称五色丝、五彩丝。古俗名称避兵缯、朱索等。系在蚊帐、摇篮上的又叫宛转绳、健绳。应劭《风俗通》中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沖走。
在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中又记述有将五色纸挂于山中,召唤五方鬼神的巫术,大概是以五色象徵五方鬼神齐来护佑之意,源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可能与古代南方人的文身之俗有关,五色丝繫于臂上,或为文身遗俗。《汉书·地理志》记越人“文身断髮,以辟饺龙之害”;晋人刘义庆《世说》等书,记以五色丝缠绕粽子,以投入江中,为蚊龙所惮。虽系传说,却透出了一丝值得玩味的信息。五色丝的五色代表五行,汉代开始信仰阴阳五行之说,五色代表了五方位,彼此相生相剋,具有神秘的驱邪迎吉作用。青色属木,代表东方;赤色属火,代表南方;黄色属土,代表中央;白色属金,代表西方;黑色属水,代表北方。以动物为标誌,东方为青龙,南方为朱雀,西方为白虎,北方为玄武(龟蛇),中央为黄龙,均为灵物。实际上,五色丝可以驱邪避瘟的象徵意义远比实际功能明显。
浸龙舟水
端午节期间浸龙舟水是岭南一带的传统习俗,因为龙舟寓意吉祥,龙舟滑过的水人们都认为是“大吉水”,按照传统说法浸龙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顺心。端午节期间下的雨水称为龙降水或端午水、龙舟水,每年“龙舟水”来时,人们就会带着家人到江边去洗龙舟水,古人认为“龙舟水”有辟邪的作用,可净身,洗去晦气,带来吉祥。
放纸鸢
在中国南方一带城市,端午节放风筝也是一种习俗。端午时期,儿童放风筝称之为“放殃”。风筝,即纸鸢。它是玩具,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放纸鸢

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流行于江淮地区的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据传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癒,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誌》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除病延年。”
画额

佩长命缕
长命缕是端午节时的厌胜佩饰,长命缕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去邪祟、避灾除病、益寿延年。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
佩豆娘
佩豆娘是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
避五毒
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有了种种求平安、避五毒的习俗。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动物是古时北方盛传的五大毒物。
古代北方人心目中的五毒

採药
採药是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民间认为,午日午时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端午,时在仲夏,当其时也,万物生长,其势盛极,是草药生长旺盛之时。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都有熏艾叶、挂菖蒲、饮药酒等习俗,中草药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製药用。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製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乾,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採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端午也是最为合适的製药时间。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二“合诸药”条引《琐碎录》“五月上辰及端午日、腊日、除日前三日合药,可久不歇气味”,是说端午时所合之药的药效会保持很久。端午所制之药以菖蒲酒、艾酒、雄黄酒较为普及。
打午时水
端午节"打午时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打午时水即是端午当天中午11点到13点之间在井里打水,古人把打上来的午时水视为大吉水,这个时候的水是最能辟邪。重午日的午时,阳上加阳,所以“午时水”有“极阳水”之称;亦称龙目水、正阳水等。这一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日午时驱邪最佳,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台南有取午时水打铁的传统,利用午时水的至阳之气,可让各项铁具更坚固耐用。
薰苍朮
薰苍朮是端午节传统习俗活动之一,在民间用苍朮消毒空气,即将天然的苍朮捆绑在一起,燃烧后产生的薄烟,不仅会散发出清香,还可以驱赶蚊虫,令人神清气爽。
九狮拜象、划喜船、游旱龙
近代,全国各地在传承中也有创新,既有传统习俗展演,也加入了时代味道。九狮拜象,是在传统的舞龙灯基础上,凸显舞狮象造型;在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端午节期间有当地独有的客家民俗活动“九狮拜象”巡游表演。
划喜船,是湖南娄星区孙水流域一带的传统习俗,每年端午前夕,村里的青壮年男人们无论身在何处,都会自觉回村参与“划喜船”活动。
游旱龙,在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每到端午时节,人们便用竹子和纸製成粉、褐、青、紫、红、黄六种颜色的龙舟“游旱龙”,从农曆五月初一至初六,每天依次巡游。
节庆饮食
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粽籺”、“筒粽”,其由来久远,花样繁多。“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端午节吃粽,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粽籺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成为端午节庆食物。
端午食粽

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蛤蒌、蛋黄等多种馅料。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吃五黄
五黄,即是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雄黄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黄酒代替雄黄酒)。吃五黄是汉族的民间风俗,流行于江南等地。农曆五月,江南人称五黄月,因有五种带“黄”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
五黄

在端午节的中午吃五黄餐,即是把五种黄颜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因为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曆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气的力量,抑制霉运、提升自己的精力。
饮蒲酒、雄黄、硃砂酒,以酒洒喷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荆楚岁时记》中说:“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硃砂等。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硃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蛇(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端午祝福
关于端午节的祝福语,大部分民俗学家认为,是先有端午节日之后,才将屈原等历史人物附着在节日上赋予祭祀或其它意义,这些意义也只是端午节其中的一部分,端午节设立初衷就是一个欢乐的节日。"安康"一词,在生活惯用上一般用于祝福的对象是老年人。“端午节安康”,在文献上无任何相关记载,于近年才始流传。很多古人诗文都讲到欢喜快乐过端午,祝“端午节快乐”才是传统。

事实上,端午节的起源与任何人的投江都没有关係,端午节是可以庆祝、可以快乐的节日,而真正起源于祭祀的节日同样也可以庆祝快乐的。中国传统的民俗大节大多数都与祭祀有关,端午节因赋予有祭祀成分而不能互道"快乐",是对中国文化缺乏认知的说法,它还窄化了端午节的形式和内容。流传的不能端午节互祝“快乐”、只能互送“安康”,只是噱头罢了,并无依据。古代端午节时热闹的龙舟表演,欢乐的美食宴会,都是庆贺佳节的体现。
北大教授张颐武曾在微博上闢谣端午不能说快乐的说法,引用的例子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张颐武写道:“有媒体炒作,有位不知其来历出处的非遗专家杨广宇,说不能说端午快乐,只能安康,结果成了网路里流行的帖子“。这位所谓非遗专家之说并无依据。许多古人的诗词都描绘了端午节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现已经证实,所谓的“非遗专家杨广宇教授”,子虚乌有,查无此人。流传的端午不能说快乐只能说安康,是对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缺乏认知而产生的闹剧。唐代《端午殿宴君臣》诗的序,其中写到:“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这是表明古人也在道一声“端午节快乐”。
各地特色
国内
福建
福建各地的端午习俗主要有煮粽水洗身、熏黄烟、送鱼、唆啰嗹舞蹈、赛龙舟、兰草水洗浴、采草药作为午时茶、捉鸭子,吃桃子、吃粽子、吃煎堆、吃碗太平燕等等。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繫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江苏
江苏的端午习俗除了划龙舟外,节日饮食有粽子、雄黄酒、五黄宴,节日装饰则有五毒图、菖蒲艾叶、钟馗像、缠臂的彩线,挂丝线粽、穿五毒衣、戴香包等。而在江南地区,还有独特的驱毒避邪习俗——消赤口白舌;悬钟馗、关帝画像于堂上,像前供瓶,内插菖蒲艾叶,门户左右亦插放根部包有红纸之菖蒲艾叶;用红纸书写下述词句张贴于门外,均系去除邪气之意。仪征县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
广东
广东过端午节历史悠久,端午节在广东自古就是热闹隆重、喜庆洋洋的节日。广东端午节习俗甚多,主要有扒龙船、食粽、插艾草、龙点睛、拜神祈福、打午时水、聚午宴、放纸鸢、洗药水澡、浸龙舟水等等。广东人过端午节很有节味,节俗内容丰富。南方江河水网纵横,水上竞技活动历史悠久。地处亚热带的广东为适应这炎热天气及夏季时令,很早以前就在“五月端”採取各种措施消暑,全民防疫健身。
民间习俗活动

海南
海南每逢端午,除了包粽子、吃粽子外,还有着洗龙舟水、赛龙舟、祛五毒、祭祀祖先等传统习俗。《崖州志》中就记载到,“五月端午,保平里有赛龙船之举。为角粽,祀祖先,以相馈遗。又采芦花、香草、菖艾,浸水供神,浴体。或折艾悬门,以辟疫。是日,士女皆出港门观竞渡。儿童放各种纸鸢,角高下。乐罗沖育黎伏三里聚众千百,互相斗殴,谓之打风筝架,虽官府不能禁。”可见,在历史上古崖州一带的人们在端午节前后有着极为丰富的庆祝活动。
广西
广西端午民俗活动主要有舞龙、舞狮、腰鼓等民俗文艺表演。广西南部地区,比如宁明、崇左、龙州等地,过端午节都要包凉棕,叫做“灰水粽”。包粽子前先到山上砍回一些诸如苦楝树等树木的枝叶,在阳光下晒到半乾时就堆放到平地里烧,然后把得到的灰放到一个竹製容器里用清水沖滤。最后用过滤得到的棕黄色的水来浸泡準备好的糯米。经过浸泡后的糯米会在原来的香气中透出一股草木灰特有的清香,包出的粽子煮熟后多呈淡黄色或者棕黄色。
浙江
端午是浙江人民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文化与习俗多样的一个特别的节日。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吃粽子、竞龙舟、悬菖蒲艾叶、拴五色丝、饮雄黄酒、吃五黄、佩香包、采百草等是比较普遍的习俗。除此之外,金华的武义、衢州等地,则有端午吃大蒜的习俗。各地存在着习俗内容或习俗细节上的差异。
龙舟运动

江西
江西过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製作豆娘(一种头饰)、编织五彩绳、佩戴香包、画额、佩戴五彩绳、赛龙舟等习俗。江西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安徽
安徽的端午风俗,主要有踏百草、回娘家、龙舟竞渡、城里粽、农家粑、插蒲挂艾、饮雄黄酒、挂香包、佩五彩丝粽、斗百草等等。斗百草习俗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比试草名,互相以路边草名对答。一种是比试草的韧度,以强韧为胜。端午节这天,城里人一般吃粽子,而乡间人吃“大叶粑”。
湖南
湖南汨罗江畔的端午节习俗,主要有办家宴、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赛龙舟、观龙舟、回娘家、辞端午等,还包括唱讚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等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祭屈原等习俗。湖南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云南
云南端午习俗有迎神、奠币、初献、亚献、饮福受胙、望燎(送神)等等,亦有穿着汉服,诵读诗歌、表演越剧、射礼表演等节目。云南普洱当地人过端午不吃粽子,而是吃药根。
四川
端午节食俗,四川人大多吃粽子、盐蛋、苋菜。四川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旧时,川西还有端午“打李子”的习俗;是日,成都人皆买李子,于城东南角城楼,上下对掷,聚观者数万;光绪二一年(一八九五年)因掷李与外国传教士发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乐山、新津等地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沐兰汤

贵州
“游百病”是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男女老幼往往在端午节穿上新衣,到野外游玩;在中午一时左右,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了手抱花草的人群;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老年人认为,端午节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
湖北
湖北的传统习俗有贴端午对联、门口挂艾叶菖蒲,还有包粽子、煮盐蛋、泡雄黄酒等。湖北秭归是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的形式独特,许多传统习俗,都与祭屈原有关。秭归每年有三个“端午”:农曆五月初五是“头端午”,五月十五是“大端午”,五月二十五是“末端午”。
山东
山东各地端午风俗:採药、五彩线、剪纸、拉露。端午节之日,山东所有地区普遍在门口插艾蒿,胶东部分地区还加插桃枝。山东邹平县过端午,每人早起均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市过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过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鍊),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
甘肃
在甘肃,端午时节会採摘新鲜的玫瑰用蜂蜜腌渍并食用,有的地方还会蒸面扇子。面扇子是用发麵整治的扇形麵食,一共五层,中间会撒上胡椒粉,据说这是由端午时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镇原县过端午节赠新婚夫妇香扇、罗绮、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请师长,称为“享节”。漳县端午,牧童祀山神,积薪丘,在鸡鸣前焚烧,俗称“烧高山”。
地方特色节庆食品

山西
饮雄黄酒,是山西民间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节日期间,成年人除饮雄黄酒外,还要在七窍之处涂抹一点;小孩子不饮酒,做母亲的则要用筷子蘸酒,点在孩子的耳、鼻等处,历代相传。山西解州端午,男女戴艾叶,称为“去疾”,幼童则系百索于脖子上,据说这是“为屈原缚蛟龙”。怀仁县端午又名“朱门”。定襄县端午,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
陕西
陕西过端午节一般从农曆四月底开始,一直持续到五月五日。主要活动是挂五彩缕、香荷包,悬挂艾草,吃鸡蛋、粽子、油糕、麻花、面等,但是没有赛龙舟之类。旧时陕西兴安州过端午,地方官率领僚属观赏竞渡,称之“踏石”。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同官县端午以蒲艾、纸牛贴门,称为“镇病”。
河北
在河北的有些地方,端午期间是忌打井水的,民间传是为了避井毒。并且在端午时期还要吃用五种毒虫作为花饰的“五毒饼”用来避五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鹹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
诵读诗歌

河南
河南,过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
东北
东北过端午,清早折一些树枝或买些艾草回来, 繫上各种颜色的葫芦挂在门沿和窗户上。有的人家还会扎一些小小的笤秫,和葫芦挂在一起有扫除百病的含义。採回来的艾草(蒿子)放在水里用来洗脸。小孩子的手脚腕上带“五彩线”,是用红黄蓝绿黑白等颜色的细线拧在一起的。脖子上带着香包,花花绿绿各色式样的都有。除了吃粽子之外,还要吃茶叶蛋。
港台
香港过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这些传统风俗,此外还有一些独特的习俗,比如“立蛋”与“龙舟水”里游泳等。台湾的端午习俗有打“午时水”风俗,午时水指的就是端午节中午打上的井水,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
国外
德国
端午节日文化赛龙舟在德国落地生根已经有整整20年的时间。1989年,龙舟活动传入德国,并在汉堡举行首届“龙舟节”。1991年后,龙舟比赛改在德国金融中心法兰克福举行并一直延续至今。为了保证公平,比赛所用龙舟皆有主办方提供,每支龙舟可容纳20人,选手允许使用自带划桨。比赛的时候,无论是河上还是岸边气氛都非常热烈。
美国
从20世纪80年代始,端午赛龙舟已经悄悄渗入了部分美国人的运动习惯,成了美国发展最快的流行体育娱乐项目之一。美国的龙舟赛活动,已从西海岸的加州和东海岸的纽约州,向沿海州和内陆州蔓延,龙舟赛从每年6月至10月的各个周末,接连不断地举行。
英国
在英国,全英中华端午龙舟赛影响力逐年扩大,已经成为英国乃至欧洲规模最大的龙舟赛事。
越南
越南的端午节是越历五月初五,又称正阳节。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还有端午驱虫习俗。端午採药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人们认为“端午草药”最为灵验。
日本
端午节的习俗传到日本之后,融合当地文化,被吸收改造成为日本的传统文化。午月端午日,太阳行至中天,秉中天至阳之气,因此被视为男儿的节日。日本在端午这天不划龙舟,但也吃粽子,并在门前挂出菖蒲。
鲤鱼幡——日本端午节特色物品

韩国
韩国申报“端午祭”的文本中,第一句话是“端午节原本是中国的节日,传到韩国已经有1500多年了”,可见其本来源于中国,它原名“江陵祭”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直到1926年,因为其时间是从每年的阴曆四月十五持续到五月初七,与中国的端午节相近,才更名“江陵端午祭”。韩国江陵端午祭始于新罗时代的山神祭,原是村农祈祝丰收的庆典,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韩国江陵的端午祭实际上是由舞蹈、萨满祭祀、民间艺术展示等内容构成。韩国农村过端午祭的气氛比较浓,在五月初五这天,全家人会穿上传统的韩国服装聚集在一起吃饭聊天。传统的食品有车轮饼食,游戏活动有荡鞦韆等。
新加坡
新加坡是华人国家,华人占总人口的70%以上,来自中国不同的省份,其中福建和广东省占多数。这些早期的移民把家乡庆祝端午节的习俗带到了新加坡。随着新加坡逐渐现代化,这些习俗慢慢地简化。传统的像佩带香囊,悬挂艾叶菖蒲等这些习俗已经很少在新加坡看见,剩下的还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等项目还被保留完好。新加坡的华人过端午节主要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等。新加坡有不同籍贯的华人,包的粽子也是各式各样,有传统的福建肉粽、广东硷水粽、豆沙粽等等。赛龙舟在新加坡也成为一项体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