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ond Life是一个基于网际网路的虚拟世界,在2006年末和2007年初由于主流新闻媒体的报导而受到广泛的关注。通过由Linden实验室开发的一个可下载的客户端程式,用户,在游戏里叫做"居民", 可以通过可运动的虚拟化身互相互动。这套程式还在一个通常的元宇宙的基础上提供了一个高层次的社交网路服务。居民们可以四处逛逛,会碰到其他的居民,社交,参加个人或集体活动,製造和相互交易虚拟财产和服务。
基本介绍
外文名:Second Life
翻译:第二人生
受欢迎地点:美国
定义:是一个网路游戏+社交网路+Web
简介
Second Life (翻译为第二人生,英文缩写为SL) Second Life是一个在美国非常受欢迎的网路虚拟游戏. 在游戏中,玩家可以在游戏中做许多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比如吃饭,跳舞,购物,卡拉OK,开车,旅游等等.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全世界各地的玩家可以相互交流。Second Life是一个网路游戏+社交网路+Web 2.0的组合.第二人生。 中国也有一些类似于Second Life的软体也在开发中,其中比较着名的有HiPiHi、uWorld以及Novoking。
Second Life作为虚拟世界之一,无疑受到了计算机朋克文学运动的启发,尤其是Neal Stephenson的小说Snow Crash。Linden实验室说他们的目标正是要创造一个像Stephenson描述的元宇宙样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可以自己定义与别人互动,玩耍,做买卖,交流的独特的方式。[6] Second Life的虚拟货币叫做Linden Dollar (Linden,or L$)。你可以在由居民组成的专门市场,Linden实验室和一些实体公司把它兑换成美元。
Second Life由RealNetworks公司前CTO Philip Rosedale通过Linden实验室开发。[7]最初的alpha测试版本叫做LindenWorld,于2002年上线,居民可以在里面建造一些东西,[8]beta测试版本于2003年向公众开放。[9] beta测试版和目前的版本在经济上的侧重点是不同的;Linden币远比现在更容易得到但不能兑换成真正的货币,每月收取的费用也不随着居民所拥有的土地的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Second Life发展史上一些重要的日子:
2006.10.18 ;一百万用户注册
2006.12.14 ; 两百万用户注册
2006.12.29 ; 首次20,000居民同时线上
2007.1.28 ; 三百万用户注册
2007.2.1 ; 首次30,000居民同时线上
2007.2.24 ;四百万用户注册
2007.3.26 ; 五百万用户注册
一份发表在The Guardian上对Second Life的经济分析表明,截止到2006年12月,Second Life的活动居民的数目“在100,000”左右,流动率超过85%。[15] Second Life statistics claim that 144,108 customers spent money in-world in December 2006.
一项研究估计,到2008年3月份,Second Life将拥有2千5百万注册用户,150,000居民同时线上。Fetscherin·Prof. M. (2007-03-08) - Second Life Residents Statistics Linden Lab - 于2007-03-14访问。</ref>
收费用户可以拥有自己的土地(512平方米以内不收取额外的费用)。如果要拥有更多的土地则需要收取额外的费用(Linden实验室称为“tier”),一块独立的土地每月收取5到295美元不等。[19][20] 在首次土地买卖程式中,Linden实验室过去一般会以一个比较低的价格把512 m²;(比如16×32)一块小土地卖给新的居民。但2007年2月20号,他们停止了这个制度,因为居民一般很快就把这块土地转手以获取利润而不是保留下来[21] Second Life中也出售16英亩(65536平方米)大的区域。一旦某个居民买了某块土地,他就可以再自由的把它卖出或用于任何目的。唯一的例外是“私人领地”,因为这些土地是归居民而不是Linden实验室管理的。这些“私人领地”一般都有一个契约限制这块地的使用,比如,不能在上面进行商业活动,甚至这块地本身也不允许被转售。
对于Second Life中的经济成长方式,潜在的新的市场工具和经营模型,BlackTrend的 CEO Enrico Gallingani 在一个关于虚拟世界的会议上用元经济这个词来统称它们。
创造和所有权
Second Life的一大特色是世界里的绝大部分东西都是居民而不是Linden实验室创造的。居民的的虚拟化身就是这些用户创造的内容的一个典型例子。
Second Life里有一套3D建模工具,任何居民都可以利用它配以适当的技艺建造虚拟建筑,风景,交通工具,家具,机器等,这些东西可以使用,可以交换,可以出售。这也是各种经济活动的主要来源。利用标準库里的动画和声音,任何居民都可以作出各种“动作”。在Second Life之外,居民也可以利用各种图像,动画和声音工具製造一些更精细的物品然后上传到虚拟世界里去。一旦物品到了Second Life里,系统就会尽力保护该物品创造者对该物品的独家拥有权。
Second Life还有一种脚本语言叫做Linden脚本语言,或者LSL。利用LSL可以为Second Life里的许多物品添加自主行为,比如你可以让门自动打开当有人靠近它时。LSL也被用来製造一些相对高级的系统,比如Svarga岛上的人工生命实验,这是一个自主运动的完整生态系统(包括云,雨,阳光,密封,鸟,树和花)。[22]
Second Life提供现场直播演奏音乐的功能,这样居民可以在家里或者工作室演奏有声音乐和乐器。居民可以用耳机听这些音乐,也可以把它上传到音频流里,也可以在到内部世界里播放以供其他人娱乐。最早的在2004年5月由 Astrin Few 演奏[24]并在2005年中期开始流行。例如,2006年中期,英伦乐队Passenger就在Menorca岛演奏过一次。[25] Linden实验室在2006年3月添加了一个“Live Music”的事件分类以应对日程上增加的演奏事件。[26]
Second Life最近已经成为很多大学的前沿虚拟课堂,包括Harvard,Pepperdine,Elon University,Ohio University,Ball State,New York University,Stanford University,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31]和AFEKA Tel-Aviv Academic College of Engineering.[32] Second Life为管理员主持一次讨论或一个项目营造了一个欢迎的气氛,根据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他们大概已经出售了100块用于教育目的的土地。[33] 哈佛大学的一位老师,Rebecca Nesson,在2006年下半年把她的“合法研究”课程带到Second Life里了,这篇文章引用她的话说“不论一个远程教育系统多幺好,你和你的学生之间还是会存在一些内在的隔阂”,她说“Second Life确实缩小了那个隔阂。现在我和我的学生可以在固定的课堂之外拥有更多的非官方时间在一起了”。对于把Second Life套用于教育中,Joe Sanchez,德州大学Autin分校的一位研究员对一个互动式的定性分析进行了评估,发现一旦学生们客服了Second Life中技术上和使用上的困难,他们“表现出一种对社交式学习活动的偏爱,并因在学习过程中和其他人互相交流而获得很大乐趣”。[34]
Second Life的一个恶搞者是Darren Barefoot组建的“Get a First Life”网站,主要是颂扬元空间/真实人生的美德。[50] 但Linden实验室不仅没有让网站的创建者“结束并停止”还让他“允许并继续”他的恶搞活动。[51]这个网站的内容包括指向“来外面吧 —— 不收会员费”和“用你的真XX来XX”的虚假连结等。
技术信息
Second Life在一个巨大的Debian伺服器阵列上模拟了一个平面的,类似地球的世界,被称为Grid。[52]这个世界被切分成一块块256x256m 大小的土地,叫做“地域”。每一个地域有一个伺服器来模拟,并有一个单独的名字和内容评级(PG或者Mature)。
软体
Second Life的软体系统包括一个运行在居民计算机上的客户端和由Linden实验室运营的数千台伺服器。还有一个beta-grid有自己专门的客户端并且很有规律的更新,主要是供一些志愿者经常性的测试使用。这个测试软体缩短了软体真正更新所要的时间并在整体上提高了软体的质量。beta-grid可以看作是main-grid的一个镜像,只是在上面进行的所有动作都不会被存储到伺服器里。每隔几个月,beta-grid软体就会替换原来的标準软体以作为一次大升级。Second Life的用户基数增长迅速,这也刺激了对虚拟世界技术上和形式上的改变; 新特色的加入也提供对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推进。
Linden实验室在Microsoft Windows,Mac OS X,和大部分的Linux发行版上都提供客户端。通常客户端的升级是强制的;老的客户端对于新的伺服器软体是不适用的。但是,Linden实验室正在开发一个更灵活的协定,这个协定允许客户端和伺服器之间传送和接受任何信息,而不用担心版本之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