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什库国小
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国小位于西城区刘兰塑胡同14号,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八月(1899年),是一所法国人建立的教会国小,原名圣心国小,校园占地9000多平方米。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国小
- 外文名:Beijing Xishiku primary school
- 简称:西什库国小
- 校训:诚实,团结,勤奋,活泼。
- 创办时间:1899年
- 类别:私立国小
- 现任校长:李雪梅
- 所属地区:中国北京西城区
校园简介
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国小位于西城区刘兰塑胡同14号,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八月(1899年),校园占地9000多平方米。由圣心国小更名为北京市西什库国小。校园同苍松古槐绿荫掩映,教学楼呈倒状的F型,墙壁红瓦灰墙,古色古香,整体建筑非常复古。学习环境幽雅怡人,教室宽敞明亮,配有装备先进的专业教室。如劳动,美术,音乐,自然,计算机教室及多功能厅、会议室等。
幽院藏风骨 春晖映古楼 ——北京市西什库国小
北京市西什库国小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西安门大街刘兰塑胡同14号,比邻着名的西什库教堂。学校地处首都核心功能区,距中南海不足200米。
学校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八月由西什库教堂主教法籍人士林懋德(P.JARLIN)创办,始称“圣心国小”, 后改为“盛新国小”。 1952年起改为现校名。学校最初的校址是在西安门大街现老北大医院处。1913年春,迁入西什库大街刘兰塑胡同14号新校舍(即现校址)。1921年,学校在彭玉麟校长任内,又扩充成立了中学部。1930年,中学部迁至五龙亭后,乃各设校长,分掌校务。北平沦陷期间,学校正常秩序受到严重影响,教会经费匮乏,难以为继。1944年,遂由李君武改组校董事会,并任董事长。经协商,天主教圣母文学会将全部校产及教具借予学校使用,办学经费则由学校靠学费收入自行维持。
1949年北平解放时,学校共有学生和教职员工434人。1952年,经市政府教育部门批准,学校与同属天主教会主办的光华女子中学附属国小合併,改为公立学校,更名为北京市西什库国小。同年,学校成立了团支部。从此,学校摆脱教会束缚,在党的领导下,步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康庄大道。
1949年北平解放时,学校共有学生和教职员工434人。1952年,经市政府教育部门批准,学校与同属天主教会主办的光华女子中学附属国小合併,改为公立学校,更名为北京市西什库国小。同年,学校成立了团支部。从此,学校摆脱教会束缚,在党的领导下,步入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康庄大道。
从1899年创建至今,学校横跨三个世纪,经过了四个历史时期,见证了中华民族百年来的屈辱与奋起。一百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近3万余名毕业生,其中不少学生成为社会精英。学校一直以治学严谨、作风朴素的传统校风而着称,在各个历史时期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和民族的兴盛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时光如水,岁月有痕。如今,当你走进这方古老的校园,会被眼前的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教学楼所震撼。这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中国近代教育设施和校园文物之一,也是我国尚存不多的最古老的校舍。整个建筑融西欧古典风格与中国庭院式园林特色于一体,由东西两座相连的二层建筑组成,西座呈一字形,东座呈U型,坐北朝南形成一个平仰的F状,造型独特,错落有致;楼体为砖木结构,灰墙红瓦,迴廊环绕;每间教室都两面开窗,宽敞明亮,通风良好。尖尖的屋顶,轮廓优美考究的门窗,依次排列、富有层次的顶柱,高大气派的拱型穿堂,镶嵌细腻而外凸的门楣,精美的砖雕,摇曳其间的苍松古槐……宛若一幅清幽典雅、风韵怡人的风景画。
时光如水,岁月有痕。如今,当你走进这方古老的校园,会被眼前的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教学楼所震撼。这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中国近代教育设施和校园文物之一,也是我国尚存不多的最古老的校舍。整个建筑融西欧古典风格与中国庭院式园林特色于一体,由东西两座相连的二层建筑组成,西座呈一字形,东座呈U型,坐北朝南形成一个平仰的F状,造型独特,错落有致;楼体为砖木结构,灰墙红瓦,迴廊环绕;每间教室都两面开窗,宽敞明亮,通风良好。尖尖的屋顶,轮廓优美考究的门窗,依次排列、富有层次的顶柱,高大气派的拱型穿堂,镶嵌细腻而外凸的门楣,精美的砖雕,摇曳其间的苍松古槐……宛若一幅清幽典雅、风韵怡人的风景画。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朗朗书声,迴蕩依旧。一代代园丁在这里耕耘,一代代学子在这里成才,这座古老的教学楼承载了多少幸勤的汗水,放飞了多少憧憬和希望。
为了保持这座作为历史见证的教学建筑的原始风貌,西城区政府应一些老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呼吁,将其列入拆迁改造区的重点保护建筑和文物建筑,并投入资金,实施了保护性加固大修,使其修缮如故,更具风采。2007年,北京市政府将学校教学楼列为第一批北京市近现代建筑文物。近几年,学校先后装备更新了计算机教室、语音教室、闭路电视系统、校园网、教师电子备课室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使古老的校舍具备了先进的教育功能,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如今,饱经风霜洗礼的西什库国小在新的历史时期呈现出勃勃生机,古老的校园为一代新人扬起时代的风帆。学校秉承“健康、快乐、发展”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品德高尚、基础扎实、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学校重视教师的培养,有一支富有爱心、业务优秀、勤奋进取的师资队伍,一批区校级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在西城区评优课和《金秋杯》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活动中有多位教师获得一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学校严谨的校风赢得良好声誉,2007年,学校获得北京市《贯彻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学校、西城区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百年风骨,时代春晖。目前,阅尽沧桑、人才辈出的北京市西什库国小正在现任校长阮平的带领下,充分利用学校历史财富,继往开来,开拓创新,为把学校打造成一流的教育精品而努力奋斗。
未来发展
近年来,西什库国小注重与法国的文化交流。为此,法国大使馆邀请国小参观法国文化中心、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为专题的展会等。国小注重与法国的文化交流,组织了法语兴趣小组等特色活动。
百余年来,学校治学严谨,成绩显着,老中青结合的教师队伍,培养出一批批毕业生中人才济济,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后勤各部门作用,形成以健促校为龙头,科研为先导,课堂教育为主渠道的办学特色,尤其是在 化课堂教室改革中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学校一方面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先后建立学生计算机室、语音教室、闭路电视系统、校园网、电动旗桿等等;另一方面,调整师资的年龄结构,提高学历层次,现已基本形成学历达标以老中青为骨干的有充足后备力量的政治、业务素质较为精良的教师队伍.曾先后被评为市、区先进学校。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一所全新的西什库国小必将展示在人们眼前,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让我们深深祝福,西什库国小明天更加美好、灿烂。

历代校长
姓 名 性别 任职时间 离职时间
王 巽 男 1899年8月 1919年7月
彭玉麟 男1919年7月 1921年8月
苏国琼 男1921年8月 1924年8月
张巽甫 男1924年8月 1926年8月
卞若石 男1926年8月 1930年8月
吴广信 男1930年8月 1937年8月
王振江 男1937年8月 1940年8月
马 胜 男 1940年8月 1946年8月
吴金堂 男1946年8月 1948年8月
刘 尊 男 1948年8月 1954年2月
杨振华 男1954年2月 1956年2月
杨增仁 男1956年2月 1961年4月
李 蕾 女 1961年4月 1969年10月
刘凤煮 男1969年10月 1971年5月
何乃澄 男1971年5月 1975年8月
李殿海 男1975年8月 1976年3月
程 丽 女 1976年3月 1981年8月
庞双杏 女1981年8月 1985年9月
阮德琴 女1985年9月 2001年3月
马淑杰 女2001年3月 2002年7月
王小慧 女2002年8月 2006年2月
王 巽 男 1899年8月 1919年7月
彭玉麟 男1919年7月 1921年8月
苏国琼 男1921年8月 1924年8月
张巽甫 男1924年8月 1926年8月
卞若石 男1926年8月 1930年8月
吴广信 男1930年8月 1937年8月
王振江 男1937年8月 1940年8月
马 胜 男 1940年8月 1946年8月
吴金堂 男1946年8月 1948年8月
刘 尊 男 1948年8月 1954年2月
杨振华 男1954年2月 1956年2月
杨增仁 男1956年2月 1961年4月
李 蕾 女 1961年4月 1969年10月
刘凤煮 男1969年10月 1971年5月
何乃澄 男1971年5月 1975年8月
李殿海 男1975年8月 1976年3月
程 丽 女 1976年3月 1981年8月
庞双杏 女1981年8月 1985年9月
阮德琴 女1985年9月 2001年3月
马淑杰 女2001年3月 2002年7月
王小慧 女2002年8月 2006年2月
阮 平 男 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