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玄奘之路(历史上玄奘西域行)

玄奘之路(历史上玄奘西域行)

玄奘之路(历史上玄奘西域行)

玄奘(600【庚申年】-664年【甲子年】)是唐代着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俗姓陈,名祎(yī)。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为翻译家、旅行家,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外交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玄奘西行5万里,历时17年,到印度取真经,并穷一生译经1335卷,其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其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玄奘
  • 出生日期:600【庚申年】
  • 逝世日期:664年【甲子年】
  • 年代:唐代

真实经历

初始

隋大业八年(612年),玄奘幼年13岁,于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隋大业十二年(616年),玄奘随其兄长赴长安居留,后入汉川,北至益州,适逢空、景二法师,从之受学。继而至高僧大德云集的成都学习。武德五年(622年),玄奘于成都受具足戒。后玄奘游历各地,参访名师,讲经说法。
通过多年来在各处讲筵所闻,他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遂产生去印度求弥勒论师之要典《瑜伽师地论》作为依据,发扬法相唯识宗之根本理论。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途径

贞观元年,玄奘从长安出发西行,在途中经兰州到凉州(姑臧),继昼伏夜行,至瓜州,再经玉门关,越过五烽,渡流沙,备尝艰苦,抵达伊吾(哈密),至高昌国。
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今苏联塔什乾)、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在此从僧称(或作僧胜)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学,与毗戌陀僧诃(净师子)、僧苏伽蜜多罗(如来友)、婆苏蜜多罗(世友)、苏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罗多(最胜救)等讨信纸佛学,前后共2年。以后,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闍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众事分毗婆沙》;到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从闍那多学《经部毗婆沙》;到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到曲女城(今印度恆河西岸之勒克)从累縭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 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盘、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着《会宗论》三千颂(已佚),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的辩论,又着《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已佚)。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着《三身论》(已佚)。
接着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成就经历

贞观十九年,玄奘返祗长安,时年46岁,出游外达17年,历56国。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玄奘从印度及中亚地区带带回国的梵筴佛典非常丰富,共526筴、657部 ,对佛教原典文献的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玄奘之路(历史上玄奘西域行)
玄奘法师回国后翌年,即贞观二十年(646年)即开始组织翻经译场,首先在弘福寺翻经院进行,其后在大慈恩寺,北阙弘法院、玉华宫等处举行,直至麟德元年(664年)圆寂前为止,共19年,先后译出佛典75部,1335卷。所译之经,后人均称为新译。他还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全书记述高昌以西玄奘所经历的110个和传闻所知的28个以上的城邦、地区、国家的情况,内容包括这些地方的幅员大小、地理形势、农业、商业、风俗、文艺、语言、文字、货币、国王、宗教等等。不仅是是研究中亚、南亚地区古代史、宗教史、中外关係史的重要文献。
此书传世版本很多,这三个古本,对校勘、研究《大唐西域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此外,玄奘又奉敕将《老子》等中国经典译作梵文,传于印度。

经历各处

  • 阿耆尼国
  • 屈支国
  • 跋禄迦国
  • 凌山及大清池
  • 素叶水城
  • 率利地区总述
  • 千泉
  • 咀逻私城
  • 小孤城
  • 白水城
  • 恭御城
  • 鲛赤建国
  • 赭时国
  • 怖捍国
  • 率堵利瑟那国
  • 大沙碛
  • 飒秣建国
  • 弭秣贺国
  • 劫布咀那国
  • 屈霜你迦国
  • 喝捍国
  • 捕喝国
  • 伐地国
  • 货利习弥伽国
  • 羯霜那国
  • 睹货逻国故地
  • 咀蜜国
  • 赤鄂衍那国
  • 忽露摩国
  • 愉慢国
  • 鞠和衍那国
  • 镬沙国
  • 珂咄罗国
  • 拘谜陀国
  • 缚伽浪国
  • 纥露悉泯健国
  • 忽懔国
  • 缚喝国
  • 锐秣陀国
  • 胡定健国
  • 咀剌健国
  • 揭职国
  • 梵衍那国
  • 迦毕试国
  • 印度总述
  • 滥波国
  • 那揭罗曷国
  • 乌仗那国
  • 钵露罗国
  • 咀叉始罗国
  • 僧诃补罗国
  • 乌刺尸国
  • 迦湿弥罗国
  • 半鲛蹉国
  • 曷逻阁补罗国
  • 磔迦国
  • 至那仆底国
  • 阁烂达罗国
  • 屈露多国
  • 设多图卢国
  • 波理夜咀罗国
  • 秣兔罗国
  • 萨他泥湿伐罗国
  • 窄禄勤那国
  • 秣底补罗国
  • 婆罗吸摩补罗国
  • 瞿毗霜那国
  • 垩醯掣咀罗国
  • 毗罗删拿国
  • 劫比他国
  • 羯若鞠阁国
  • 阿逾陀国
  • 阿耶穆怯国
  • 钵逻耶伽国
  • 乔赏弥国
  • 鞞素迦国
  • 室罗伐悉底国
  • 劫比罗伐率堵国
  • 蓝摩国
  • 拘尸那揭罗国
  • 婆罗疤斯国
  • 战主国
  • 吠舍厘国
  • 弗栗恃国
  • 尼波罗国
  • 摩揭陀国
  • 德慧伽蓝
  • 戒贤伽蓝
  • 伽耶城
  • 前正觉山
  • 菩提树垣内
  • 菩提树垣外
  • 香象池
  • 外道发恶愿处
  • 鸡足山及大伽叶故事
  • 佛陀伐那山及杖林
  • 上茅宫城
  • 鹫峰及佛迹
  • 毗布罗山
  • 其他诸遗蹟
  • 迦兰陀竹园
  • 王舍城
  • 那烂陀僧伽蓝
  • 伽蓝诸迹
  • 拘理迦邑及目连故里
  • 迦罗臂拿迦邑及舍利子故里
  • 因陀罗势罗窭诃山
  • 迦布德迦伽蓝
  • 伊烂拿钵伐多国
  • 羯朱嗢祗罗国
  • 奔那伐弹那国
  • 迦摩缕波国
  • 三摩咀咤国
  • 耽摩栗底国
  • 羯罗拿苏伐刺那国
  • 乌荼国
  • 恭御陀国
  • 侨萨罗国
  • 案达罗国
  • 驮那羯磔迦国
  • 珠利耶国
  • 达罗毗荼国
  • 秣罗矩咤国
  • 僧伽罗国
  • 恭建那补罗国
  • 摩诃刺侘国
  • 跋禄羯咕婆国
  • 摩腊婆国
  • 阿咤厘国
  • 契咤国
  • 伐腊毗国
  • 阿难陀补罗国
  • 苏刺佗国
  • 瞿折罗国
  • 邬阁衍那国
  • 掷枳陀国
  • 摩醯湿伐罗补罗国
  • 信度国
  • 茂罗三部卢国
  • 钵伐多国
  • 阿点婆翅罗国
  • 狼揭罗国
  • 波剌斯国
  • 臂多势罗国
  • 阿軬荼国
  • 伐刺拿国
  • 漕矩咤国
  • 弗栗恃萨傥那国
  • 安咀罗缚国
  • 活国
  • 瞢健国
  • 阿利尼国
  • 曷逻胡国
  • 讫栗瑟摩国
  • 钵利曷国
  • 呬摩咀罗国
  • 钵铎创那国
  • 淫薄健国
  • 屈浪拿国
  • 达摩悉铁帝国
  • 尸弃尼国
  • 商弥国
  • 朅盘陀国
  • 乌铩国
  • 怯沙国
  • 昕句迦国
  • 瞿萨旦那国

文学作品

《大唐西域记》

唐太宗李世民对玄奘西行历游诸国的所见所闻颇感兴趣,让他详细记录下来。玄奘就把它经历的110国的地理环境、风俗人情、历史及现状、土特产品以及传说故事等一一口述后,让徒弟们记录成一部《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简称《西域记》,为唐代着名高僧唐玄奘口述,门人辩机奉唐太宗之敕令笔受编集而成。《大唐西域记》共十二卷,成书于唐贞观二十年(646年),为玄奘游历印度、西域旅途19年间经历之游历见闻录。其中,包括玄奘游学五印,大破外道诸论的精彩片段,也包括他经历的110国的地理环境、风俗人情、历史及现状、土特产品以及传说故事等。《三藏法师传》由玄奘的弟子慧立和彦棕撰写,真实地讲述了玄奘的一生,在一千三百年之后,让我们根据这两本着作,穿越时间的迷雾,从神话回到真实,从唐僧回到玄奘。《西游记》虽然与真实历史相去甚远,但是其中九九八十一难的最后一难却和真实情况如出一辙,全都是经书落水与晒经,这正应了电视剧中孙悟空劝解师傅的那句话:“天地本不全,经文残缺也应不全之理,非人力所能为也!”

《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着之一,名为《西游记》的着作主要有三部:其一为元道士丘处机的地理着作《西游记》;其二为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其三为“华阳洞天主人”(一般认为是吴承恩或李春芳)的小说《西游记》。《西游记》经无数民间艺人和作者付出巨大劳动之后,于明朝中叶,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编撰而成。此书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传奇历险故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玄奘之路(历史上玄奘西域行)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