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身
或称头身比,头身比=身高/头全高。
古希腊雕像中大量表现出的8头身比例,是公认的身体最美的比例。实际上,除欧洲部分地区外,在生活中很难找到8头身的人,一般人为7.5头身,而亚洲许多地区的人则只有7头身。除了极少数人,如罗伯特·潘兴·瓦德罗,马努特·波尔等,平常我们所说的“九头身”,其实并非如此。
以从下往上的角度或运用广角镜头的摄影手法,能够在视觉上让头身比变大,从上往下的角度则变小。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头身
- 外文名:Head-to-Body Ratio
- 定义:身高/头全高
- 别称:头身比
头全高
定义
与普通人想像与认识中的头不一样,在科学上讲的头指的是头颅,不包括下颌在内的结构,它的形态虽然仍然是椭圆形,却是横卧在颈上,而不是一般图片所见竖立在肩上。头长指的是眉间到枕骨突起(即后脑勺)的直线距离。画家所使用的“头长“指的是头全高。
头全高:从头顶点(v)至颏下点(gn)的垂距。
头身比=身高/头全高。
测量方法
头部固定于眼耳平面时,自头顶点(v)至颏下点(gn)的直线在冠状面上的投影距离。用圆桿直脚规测量。测量者位于受试者的右侧。测量时注意圆桿直脚规的圆桿中轴应与眼耳平面垂直。受试者牙齿咬合。也可用间接测量法,即身高减去颏下点高。
比例分布
(1)确立“人体最美的比例是头部为身高的八分之一”是公元前四世纪希腊雕塑家Lisippos,二十世纪以来,时髦体型的比例多次发生变化,头与躯干的比例从1:6的矮胖型变化到1:7一直到1:8 的高瘦体型。这种身高为8个头全高的比例,至今仍被看作是美的协调比例,当作完美体型的审度标準。

但事实上,接近这种理想体型的人在中国并不是很多,只是时装模特比较符合。由于种族、性别、年龄不同,头与躯干的比例会有所差异。通常有两大比例标準,即亚洲型七头高的成人人体比例和欧洲型八头高的成人人体比例。七头高比例关係是黄种人的最佳人体比例,根据地域、种族的不同,稍有差异,如日本和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人体比例标準不足七头身比例,而我国东北地区的人体比例接近八头身比例。
表为头身比的频数分布,有52.9%的女大学生头身比在6.5-7範围内,95.2%的女大学生头身比在6.5-7.5範围内。
(2)大连地区女中学生的头身比平均值为:头身比=身高/头全高=161.68/22.8=7.09。最大值为7.95,最小值为6.59。黄种人的身高约为头全高的6.5-7.5倍。据了解,日本女性的头身比大约为6.88。数据说明,大连地区的未成年女性体型要好于日本女性。

实际测量240名大连地区女中学生的头身比的频数分布见表。
九头身
古希腊雕像中大量表现出的8头身比例,是公认的身体最美的比例。实际上,除欧洲部分地区外,在生活中很难找到8头身的人,一般人为7.5头身,而亚洲许多地区的人则只有7头身。
除了极少数人,如罗伯特·潘兴·瓦德罗,马努特·波尔等,平常我们所说的“九头身”,其实并非如此。
相关数据
日本
《AIST人体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1-92》节选,以供参考:
项目 | 男 | 女 | 男女差 |
身高(mm) | 1714 | 1591 | 122.7 |
头全高(mm) | 238.7 | 228.9 | 9.8 |
身高/头全高 | 7.18 | 6.95 | 0.23 |
《日本人人体寸法データベース1997-98》节选,以供参考:
项目 | 男 | 女 | 男女差 |
身高(mm) | 1706 | 1586 | 119.5 |
头全高(mm) | 239 | 230.8 | 8.2 |
身高/头全高 | 7.14 | 6.87 | 0.26 |
各身高段头全高数值如表、图册所示,以供参考:
身长の阶级(cm) | 男 | 女 | 男値/女値x100 | ||||
人数 | 平均身长(cm) | 测定値(cm) | 人数 | 平均身长(cm) | 测定値(cm) | ||
182.5~187.4 | 1 | 183.9 | 23.4 | 0 | - | - | - |
177.5~182.4 | 15 | 179.2 | 23.5 | 0 | - | - | - |
172.5~177.4 | 21 | 174.3 | 24.3 | 1 | 173 | 23.9 | 101.6 |
167.5~172.4 | 43 | 169.8 | 23.9 | 2 | 168.3 | 23.1 | 103.6 |
162.5~167.4 | 24 | 165.2 | 23.8 | 26 | 164.5 | 23.2 | 102.6 |
157.5~162.4 | 6 | 160.5 | 24.1 | 33 | 159.5 | 23.1 | 104.1 |
152.5~157.4 | 0 | - | - | 32 | 154.7 | 23.1 | - |
147.5~152.4 | 0 | - | - | 10 | 151.5 | 22.9 | - |
142.5~147.4 | 0 | - | - | 2 | 144.5 | 22.1 | - |
全 体 | 110 | 170.6 | 23.9 | 106 | 158.5 | 23.1 | 103.6 |
美国
《1988 Anthropometric Survey of U.S. Army Personnel: Methods and Summary Statistics》节选,以供参考:
项目 | 女 | 男 | 男女差 |
身高(cm) | 162.94 | 175.58 | 12.64 |
头全高(cm) | 21.76 | 23.2 | 1.44 |
身高/头全高 | 7.49 | 7.57 | 0.08 |
摄影手法

以从下往上的角度或运用广角镜头的摄影手法,能够在视觉上让头身比变大,从上往下的角度则变小。

套用
艺术套用
在艺术、漫画、动画等领域,经常不按照正常头身比例,创作出一头身至九头身不等的作品。当头身比越小,相对头的比重越高,看起来头越大。台湾的神像雕刻坐姿多为三至五头身,而霹雳布袋戏集团则是将木偶改变为六至七头身,贴近人体比例。
人物设计
掌握头身比是人物设计非常重要的一环,角色必须符合不同年龄的身材比例,否则会显得突兀不自然。
Q版角色
Q版角色一般在五头身以下,简略了部分外观特徵,强调可爱、讨喜的要素,常见于许多布偶、玩具。欧美的简易卡通画风头身更低,如《史奴比》和《加菲猫》介于二至三头身。特殊的例子像是美国动画《飞天小女警》本来为二头身,日本改编后的《飞天小女警Z》变成了四头身。大部分的萌画都是Q版角色。
日本的电脑软体伦理机构(コンピュータソフトウェア伦理机构)在2005年4月做出规定,限制萝莉系十八禁游戏作品的角色外观不可在五头身以下。
二头身与一头身的比例较为特别。二头身在日本称为SD(スーパー・デフォルメ, super déformer, 超级变形之意),SD 高达系列将高达机器人设计成二头身角色模型,人物夸张地缩成一颗大头和胖嘟嘟的身躯,多样化的造型扩展了作品的可能性。许多作品会将角色画成二头身,像是在电子游戏中战斗时等的操作角色,搞笑、讽刺漫画等─例如哆啦A梦就是二头身。或是当成吉祥物使用在文具、毛绒玩具、萤幕保护装置、手机吊饰、交换卡片等用途。
一头身可能像史莱姆只有一个身体,或是如卡比有简单的四肢。更複杂的一头身甚至会加上头饰或各种配件,例如《魔动王》的机器人在展开成人型前为一颗大头,在《魔神英雄传》则是一颗大头搭配夸张的四肢。而在美国漫画中某些智囊型角色被描述成大头加四肢(大部分属于反派),或者甚至本身是大脑,例如《忍者龟》的克朗(Kr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