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水城
盐水城是昔日位在台湾府嘉义县盐水港保盐水港街(今台湾台南市盐水区)的民修城池,大约修建于清乾隆年间,开有四座城门。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盐水城
- 地理位置:台湾台南市盐水区
盐水城是昔日位在台湾府嘉义县盐水港保盐水港街(今台湾台南市盐水区)的民修城池,大约修建于清乾隆年间,开有四座城门。日治时期城池长期年久失修,民国时期仅留下一小段的南门段城墙遗蹟。昔日的盐水港街凭藉着倒风内海与急水溪河运,雍正、乾隆年间发展为台湾府城(今台南市中西区一带)到嘉义县城(今嘉义市)之间最大的市街,原本在佳里兴的佳里兴巡检也因而在雍正九年(1731年)移驻于此。而也由于此地商业发达,且为重要港口,所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居民为了自保,遂开始筑城。
而历来影响到盐水港街的战乱包括有康熙年间朱一贵事件、乾隆年间的林爽文事件、道光年间的张丙事件与同治年间的戴潮春事件等等,其中以张丙事件对盐水港街影响最大。张丙事件发生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张丙在店仔口(今台南市白河区)举事起事后,第一天就进攻盐水城,城破后掠夺佳里兴巡检署,嘉义知县邵用之率兵前来救援却反被杀害分尸,台湾府知府吕志恆及南投县丞朱懋欲前往营救,但后来也遭杀害,民间因而有“一日破三关,二日杀府县”的俗谚,事后为了纪念当初守城的烈士,在当地立有忠义祠祭祀。
而约从道光二十年(1840年)后,盐水港街因有恶霸盘据,商业活动受创;鹹丰五年(1855年)又长期发生瘟疫横行,令人口大量减少;光绪元年(1875年)左右,急水溪暴涨使得港道淤积;以上种种因素,使得盐水港街开始逐渐没落。然而在台湾日治时期初期,盐水港街在当地仍为要地,附近地区划为盐水港厅,但后来因铁路行经该厅底下太子宫堡的新营庄,使得新营的地位逐渐取代没落中的盐水,大正九年(1920年)盐水港街改制成“台南州新营郡盐水街”后,等于正式宣告盐水昔日的区域中心地位已被新营给取代。而随着城垣已失去防卫功能,再加上盐水港街的没落,盐水城也逐渐倾圮消失,仅留下南门段城墙的一部分。
而历来影响到盐水港街的战乱包括有康熙年间朱一贵事件、乾隆年间的林爽文事件、道光年间的张丙事件与同治年间的戴潮春事件等等,其中以张丙事件对盐水港街影响最大。张丙事件发生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张丙在店仔口(今台南市白河区)举事起事后,第一天就进攻盐水城,城破后掠夺佳里兴巡检署,嘉义知县邵用之率兵前来救援却反被杀害分尸,台湾府知府吕志恆及南投县丞朱懋欲前往营救,但后来也遭杀害,民间因而有“一日破三关,二日杀府县”的俗谚,事后为了纪念当初守城的烈士,在当地立有忠义祠祭祀。
而约从道光二十年(1840年)后,盐水港街因有恶霸盘据,商业活动受创;鹹丰五年(1855年)又长期发生瘟疫横行,令人口大量减少;光绪元年(1875年)左右,急水溪暴涨使得港道淤积;以上种种因素,使得盐水港街开始逐渐没落。然而在台湾日治时期初期,盐水港街在当地仍为要地,附近地区划为盐水港厅,但后来因铁路行经该厅底下太子宫堡的新营庄,使得新营的地位逐渐取代没落中的盐水,大正九年(1920年)盐水港街改制成“台南州新营郡盐水街”后,等于正式宣告盐水昔日的区域中心地位已被新营给取代。而随着城垣已失去防卫功能,再加上盐水港街的没落,盐水城也逐渐倾圮消失,仅留下南门段城墙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