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巧夕
《踏莎行·巧夕》是宋代词人刘克庄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咏牛郎织女会七夕。词上片写其盼望七夕相会;下片写牛郎织女相会。此词虽以神话传说为题材,但能即景生情,推陈出新,不主故常,想像丰富,构思新奇,在宋人的“七夕词”中独标风韵,别具一格。
基本介绍
- 作品名称:踏莎行·巧夕
- 创作年代:宋代
- 作品体裁:词
- 作者:刘克庄
- 作品出处:《全宋词》
作品原文
踏莎行·巧夕1
驱鹊营桥2,呼蟾出海3,朝朝暮暮遥相望。谁知风雨此时来,银河便有些波浪。
玉兔迷离4,金鸡嘲哳5,二星无语空惆怅。元来上界也多魔,天孙长怨牵牛旷6。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1.踏莎(suō)行:词牌名,又名“踏雪行”“踏云行”“柳长春”“惜余春”“转调踏莎行”等,正体双调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五句、三仄。
2.驱雀营桥:驱赶喜鹊在天河上搭桥。
3.蟾:即蟾蜍,传说月亮中有蟾蜍。此处代指月亮。
4.玉兔:指月亮,传说中月亮中有白兔,故称。
5.金鸡:指报晓的雄鸡。嘲哳(zhāo zhā):形容声音杂乱。
6.天孙:即织女星。
白话译文
牛郎和织女朝朝暮暮地盼望,终于盼来了七夕这一天,他们驱赶着喜鹊搭桥,又深情地呼唤海中的明月赶快升起。谁知道竟忽然颳起了一阵风雨,闪烁的银河剎时掀起了阵阵风浪。
风起云涌,月亮不知藏到了何处,报晓的金鸡开始不断地啼鸣。这突如其来的风浪让牛郎织女只能无可奈何地空自惆怅。原来天界也有这幺多的魔障,让相爱的人儿变成了银河两岸的怨女旷夫。
创作背景
此词的具体创作时间已无从考证。七夕之夜,本来是男女聚女、妇女乞巧的良辰,不料风雨大作,天公不作美,的确令人扫兴。然而作者并不因此罢手,却展开浪漫的想像,写下了这首“巧夕”词。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牛郎织女“朝朝暮暮”盼望到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的“佳期”,正当他们在“驱鹊营桥,呼蟾出海”的时候,谁知突然风雨大作,银河掀起阵阵风浪,他俩的约会为银河所阻。这时月亮也不知藏到什幺地方去了,报晓的金鸡却不停的喔喔啼叫,催促着天明。牛郎织女心急如焚,无可奈何,只能默默无语地隔水相望,空自惆怅。行文至此,词人不禁仰天长叹:“元来上界也多魔”,他们拆散美好的姻缘,阻挠有情人相爱,剥夺天上人间青年男女获得爱情、自由、幸福的权利,以致劳燕分飞,长期处在相思的悲痛之中。
这首词以牵牛织女爱情悲剧为题材,歌颂青年男女间的深挚情爱。词人通过丰富的想像,把牵牛、织女两颗星拟人化,既符合生活真实,又具神话色彩。他们的爱情故事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产物,表达了词人对天上人间“恶魔”的谴责和愤恨及对天上人间的“牛郎织女”们的不幸遭遇的深深同情。
通篇构思新奇,想像丰富,文笔空灵疏宕,情韵殊胜,余味无穷。
名家点评
湖北大学教授欧阳代发、中南民族大学教授王兆鹏《刘克庄词新释辑评》:结拍发出“元来上界也多魔”的指斥,把神圣的王母娘娘斥为拆散牛郎织女的魔头,致使牛女长怨旷,语气很尖锐,感情颇愤激。
作者简介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居士,莆田(今福建县名)人。以世家子入仕,淳祐六年(1246)赐同进士出身。累官秘书监、工部尚书兼侍读、中书含人、兵部侍郎,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一生关心国事,喜直言极谏,故屡进屡退,四次入朝,任职时间都很短。刘克庄是南宋后期重要的诗、词作家,继承陆、辛的爱国精神和豪放风格,作品颇丰。诗作多讽刺时事,同情民生疾苦。词在议论化、散文化方面更有所发展,爱国激情、个人愤慨溢于言外,豪而伤于粗,韵味稍嫌不足。着有《后村先生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