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关帝庙(福建省东山县关帝庙)

关帝庙(福建省东山县关帝庙)

关帝庙(福建省东山县关帝庙)

关羽(?-220年),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为人义字当头,被民间亲切的成为关二哥!民间崇拜其为武财神!

东山关帝庙位于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占地面积680多平方米,抬梁式木构架建筑。

基本介绍

  • 中文名称:东山关帝庙
  • 地理位置: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
  •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 占地面积:680多平方米
  • 建筑特色:抬梁式木构架建筑
  • 人物渊源:郑经,施琅
  • 所属国家:中国
  • 所属城市:福建省漳州市

简介

东山关帝庙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人文保护资源,位于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岵嵝山下,依山临海,气派巍然,是一座闻名海内外的庙宇,且具有明古建筑艺术价值。

历史

唐总章3年,陈政、陈元光奉旨开发闽南,带来了家乡所奉祀的关羽神像香火入闽,作为战士们心灵依託。后来,历代帝王为了颂扬关羽的忠义精神,不断加封,由侯而公而王而帝,宋祥符年间,赵恆皇帝召颁天下崇祀关公。当时,东山设定四铺,驻铺兵,并奉祀关公。明大祖还下令天下郡县,建武庙以崇拜,春秋二祭。
明洪武20年(1387)建铜山城时,以防倭寇,刻像祀之,以护官兵。明正德3年(1508)扩建,至正德7年(1512)落成。在庙大殿石柱镌刻着“大明正德吴子约敬送”字句。

建筑特色

庙的木结构部分为明代、部分为清代和近代建筑。庙宇属抬梁式木构架建筑,面阔三问,进深六间。总长40米,宽17米,面积680多平方米。悬山顶,绿瓦。多是石梭柱,柱础鼓状。庙前有一大广场,石雕栏桿,叠隔其间,莲花池介场中,绿水满波映衬古庙。庙前有明清时代雕刻石狮四对.昂首威猛,神气各殊。庙门建筑用六支圆石柱顶托数百支纵横交错,承力均匀的斗拱,拱架上捧着一座宫殿式的楼亭,称“太子亭”。亭上有各种闽南地方特色的瓷雕图案,正面是“八仙过海”和“兽图”(麒麟、象、狮、虎、鹿、羊、骡、豺)。背面雕塑唐宋故事情节中的120个人像,造型生动,多彩多姿,举目环视,气势雄伟,“太子亭”不但建筑艺术高超,且有很高的建筑科学价值,它经历500年来所发生的大地震大颱风袭击仍是安然无恙,赢得中外古建筑专家感叹不已。
大殿、前殿屋脊都塑有“双龙抢珠”及“凤凰飞舞”的瓷雕。
关帝庙关帝庙
庙内的金木雕更是巧夺天工,金碧辉煌。主殿下的水磨青色大陛石上,雕刻一条全国罕见的盘龙,腾云吐珠,峥嵘露角,这些金石雕刻,都出于历代名家上乘珍品。主殿中间是关公神像及神龛,两边是四员大将,右边是周仓。庙内有许多明清近代的石、木刻对联、匾额。清鹹丰皇帝御笔“万世人极”高悬于上。
大殿东侧悬挂一口高1.2米、底长2.15米、重400多斤的清道光年间铸造铜钟,声音洪亮,整座庙宇布局严整有序,气魄非凡。

历史渊源

据查证,东山关帝庙是台湾众多关帝庙分灵入台的祖庙,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关係。
明永曆18年(1663)郑成功的儿子郑经撤离铜山归台湾,宁靖王朱术桂特地在王府内建造了从铜陵关帝庙分灵过台湾的关帝庙,庙宇仿效铜陵关帝庙形式建造,神龛上挂着一幅清乾隆54年(1289)府知事杨延理献的仿明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为铜陵关帝庙书写的对联,据澎湖红毛城关帝庙管委会王镜芳先生介绍:红毛城关帝庙早在明朝就从铜陵关帝庙分灵入澎湖,再由澎湖入台,衍播于台湾南部,称“文衡帝君”。
清康熙23年(1683)水师提督施琅率师复台后,官兵们把“铜陵关帝庙”香火分布台湾。
清嘉庆年间,漳州平和县人林枫从东山关帝庙分香回乡并雕塑关帝神像。后来,林枫的后裔林应狮等人又亲自赴铜陵关帝庙分灵,渡海到台湾噶玛兰(今宜兰)建庙,名为协天庙,成为台湾北部最早庙宇,并传播台湾各地建关帝庙。
台湾关帝庙,不少是东山人去建的。如在康熙52年至54年,铜山人任台湾水师左营游击游崇功在诸罗县东北隅建关帝庙。清代有东山师傅蓝木在台湾澎湖建了一些关帝庙。民国23年(1933).东山县康美村建筑师傅林进金、林进添、林保宗三人应聘到澎湖的马公、赤嵌、小卷及台北,住了3年建了4座和铜陵关帝庙同式样的关帝庙。
台湾同胞对东山关帝庙十分敬仰,经常前来朝圣捐资。东山关帝庙里《重修武庙碑记》记载了台湾安平、澎湖、鹿港等地四十多位军、政、商、渔筹备界人士捐款的姓名与金额。

文化交流

近几年来,台湾宜兰、高雄、花莲、新竹、台北、台中、台东、桃园、基隆、彭湖等全省各地关帝庙信徒纷纷组团前来铜陵关帝庙朝圣谒祖,并进行关帝文化交流活动,敬献“追源谒祖”匾额和奉去关夫人像到台湾。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关帝庙(福建省东山县关帝庙)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