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捞仔(广东、广西粤语人对外地打工者的称呼)
广东人称外省人叫“捞仔”、“捞妹”、“捞佬”、“北佬”等是一种略带歧视的称呼,不是好称呼,略带有贬义的意思(类似香港人称呼内地人为“大陆仔”),多指素质低、不文明的意思。“捞仔”、“捞妹”、“捞佬”、“北佬”等称呼大量出现在80年代的深圳,是广东人国语不準称呼“老兄”为“捞松”而演变的称呼。
基本介绍
- 中文名:捞仔
- 词语来源:广东
- 涵义:名词(广东称呼外省人专用名词)
- 出现时间:1949年
- 起源地:起源地说法有二:广州 、湛江
- 旧称:外江佬、外省佬
涵义
说法一:粤语辞彙,即是广东人所指外省人的意思。以前北方叫两广说粤语的人叫做“老兄”,而粤语人士国语不好,粤语也没有”老兄“这个辞彙,于是学音就变为了“捞松”称呼回北方人,无歧义。随着改革开放,“捞松”大量来了广东,作奸犯科,不守规矩的多如牛毛,于是两广人就发明了“捞仔”,“捞佬”,“捞妹”等词语,带贬义称呼外地人。当然粤语中“捞”也有“老土”的意思,比如 “你甘捞噶?“,意思就是你怎幺那幺老土啊?
说法二:“捞仔”是广东人对外省人的称呼,男的叫捞仔,女的叫捞妹,本来广东人是很文明的,叫他们是老兄`老妹,但是广东人国语不好,把老妹(国语)叫成捞妹(白话),老兄(国语)叫成捞兄(白话),后来演变成捞仔~
说法三:来源于广东人排外,广东人对外省人俗里俗气瞧不起,捞仔可是侮辱人的辞彙,大概的意思就是乡巴佬。
说法四:即广东省粤语地区的人对部分不遵守秩序、行为不文明、道德败坏的外省人的称呼。简单来说,是贬义,一般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嘲笑。例如:某个人穿了一件不太好看的衣服,另一位朋友就会打趣的说:你好“捞”(low)啊。
历史
就这称呼的事宜,外地人可能是不清楚它原本的意思,就连本地人也不太清楚这种叫法的来源,为何有这种叫法?由何年而起,起源地又在哪里?
事由应是在1949年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举南下解放湛江(湛江旧称广州湾,曾为法国殖民地)时,当时枪炮响,时局乱,在城里有不少人失业,湛江解放后,在1950年下半年至51年期间,政府组织起饮食业失业工人搞生产自救,在赤坎区南华广场上(原文具店,今天的天马药房)成立了“工人酒店”,开展了生产自救,当时赤坎埠範围不大,人口也不多,往来人员主要是集中在南华广场,九二一路及民主路一带,留守在湛江的解放军部队人员比较多,有的搞垦植开发,市民当时称解放军叫“大军”,大多数是北方人,所讲的话,本地老百姓不懂,市民也没几个会讲国语的,南与北语言对话不是怎幺好沟通,有时对讲互有引起笑话。有一天,“大军”来到“工人酒店”找人问路和想到某个商铺买东西,但店里的工人都不会讲国语,只有当时在酒店搞业务的吴自伟先生,他见识广,接触人多,稍微能听懂几句北方语,要规範地讲北方话就成了难题。当有北方人来,都是他出面勉强应答,当讲到“老兄”的字句,他自己说得不那幺準,走了调,讲成了“捞松”,虽然对北方语的“老兄”与“捞松”的谐音相似,但还是被同事取笑,他曾一度有了外号,也被称为“捞松”。
当时在湛江的大军很有纪律,对本地老百姓也很有礼貌,开口先称呼“老兄”,然后再问要办的事,就是这有礼貌“老兄”的叫称,后被人学讲得生硬不顺,发音不準,变了讲成“捞松”,并闹出了不少笑话,“老兄”变成了“捞松”了,从此以后,本地人把外省人统叫成“捞松妹”,“捞松仔”或“捞松佬”。直到文化大革命后,减少一个松字,便叫成“捞妹”“捞仔”了,这样的称呼是本地方言简称,形容年轻的外地男女、小孩,略带贬义。而“捞松”一词后来在粤语区逐渐流通。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捞仔(广东、广西粤语人对外地打工者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