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明话
崇明方言属吴语。由于四面环水,交通不便,崇明方言比较不易受外部方言影响,因而是吴语北部边界地区比较稳定、比较古老的、很有特点的一种方言。
它与上海市及其他郊县的方言有较大区别,而和江苏省南通市的启东、海门话基本相同。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崇明话
- 隶属:吴语太湖片
- 特指:崇明方言
- 特色:古老的、很有特点的一种方言
概述
崇明方言和上海话比较,主要是保留较多的古浊塞擦音。例如:陈≠神,除≠时,住≠自等;上海话则陈=神,除=时,住=自。晓匣两母情况:h hɦ ɦ三分是崇明方言的特点,例如:呼:hu,河:hɦu,湖:ɦu,上海话则河=湖:ɦu。在声调上,崇明方言保留古音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8个调类,上海话则只有5个调类。
崇明方言的内部差别不大。城桥镇、堡镇镇、陈家镇(中兴镇往东一代有明显启东话)三种读音,可以代表崇明西部至东北部绝大部分地区的方言。但语音上存在一些细微差别。主要是中兴镇 往东至陈家镇以南的东南沿海一带,对古“东冬唐江”韵有读音相混的现象,例如“长工=长江,唐山=铜山”;有些合口韵字,常有读成h、f不分的情况,例如“小伙子=小夫子,头爿昏(头晕)=头爿分”。与此相应,五以东地区,我、你、他这类人称代词,在老年人口中,还有“尚〔za~〕(我)、尚里(我们)、实你〔z??n〕(你)、甚(“实你”的合音)”的说法。这种“昏、分”同音及“甚、尚的说法,与川沙、浦东、宝山、松江等处方言,有相似之处。

本文记载崇明方言的声韵调系统,以城桥镇、堡镇镇的读音为基础。涉及内部差别时,亦在此基础上,略作比较说明。志中凡字下加双线(=)的,表示读书音。字下加单线(一)的,表示口语音。字下加浪线(~~)的表示同音代用字。框框(口)表示无适当的字可写。不易理解的字或词,后用括弧加注,个别简化字和原来的繁体字声音不同的,需要用繁体字说明字音时,则仍用繁体字。
俗话说:“江西人识宝,崇明人猜天。”本地人民千百年来,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积累了丰富的观察气象变化的经验,形成许多农时和气象谚语。此外,民间还流传一些诙谐幽默而富有哲理的生活谚语和歇后语
使用範围
崇明话使用的範围基本包括在本岛以及江苏启东,海门,南通,张家港北边沿江几个小镇(锦丰、乐余、三兴、兆丰、农场、南丰)等地。随着大量的崇明人在市区工作或是安家立业,在上海宝山(共富,呼玛,泗塘,大场等),和闸北(彭浦)等地也有着大量说崇明话的人。
内部区别
崇明西部和东部辞彙上的差别比较零散,常见的有:
发寒热(骂人话),下沙都说“发寒热”,上沙如三星乡也说“发寒热”,更多用“消灭、消缩”来咒骂人,如,消灭郎、消缩郎、消男灭女等。
山支(一种工具),陈家镇说“山支”,其他地方都说“岔 ”。
垃圾畚箕(挑土用的畚箕),陈家镇说“垃圾畚箕”,其他地方都说‘灰箕”。
地平(地板),汲浜镇有的地方称“地平”,既指铺木板的,也指铺方砖的。其他地方称“地平”,是专指铺木板的,铺砖的叫“砖平”。
麻将(麻雀),汲浜镇至陈家镇叫“老将、老鸽将”,其他地方都叫“麻将”。这些“将”都读阴平调。
连树果,汲浜镇叫“树连菇”,上沙三星镇叫“连树菇菇”,其他地方叫“连树菇”。
薄刀(菜刀),陈家镇、城桥镇叫“薄刀”,其他地方都叫“孛刀”。
赤脚薄倒(光脚丫子),陈家镇、城桥镇叫“赤脚薄倒”,其他地方叫“赤脚李倒”。
篮,下沙叫“篮,大篮”;上沙叫“谈篮”。
小丫头娘娘(称女孩子,娘读阴平调),东南沿海如汲浜东南等地叫“小丫头娘娘”,其他地方叫“小娘精”。
下田,下沙叫“地里去,地里做”,上沙叫“田里去,田里做”。
一眼眼(一点点,眼读阳平调),下沙叫“一眼眼”,上沙叫“一麦麦”。
歇后语
一只筷吃麵——独挑
一跤跌在埂岸上——两头不着实
两个半炮仗——你(读成呒)想(五响)
十只铜钿落脱一只——久闻(九文)
三只铜板摆二处——一是一,二是二
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小囡吃拳头——吃勿够
小铁炉下乡——寻打
山头上出门——独做人
卫生口罩——嘴上一套
飞机上钓蟹——悬空八只脚
飞机上生小囡——高产
飞机上吹喇叭——高调
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
六月里的葱乾——心不死
木捅里茶壶——单拉(读作他)一张嘴(只说不做)
木匠弹线——开一只眼,闭一只眼
手心里汉(煎) 烧饼——托(非常的意思)熟
廿一天孵不出小鸡—坏蛋
双十牌牙刷——一毛不拔
现状
随着崇明三岛联动开发,以及长江隧桥的开通,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岛上原住民(崇明本地户籍)的不断迁移出崇明,本地人口呈现越来越少的局面。本地方言受到其他语言的冲击,纯正的崇明话越发难以听到了。这或许是任何一种地方方言在发展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方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有赖于所有人共同的去维护和延续。
移民历史
崇明的对外移民历史始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早在清乾隆年间,崇明人陈朝玉就带新婚妻子前往海门开垦,随后又有大量崇明人前往海门开荒。此后数十年,大批江南居民移居海门新沙地垦殖定居,使海门人口急剧增加到30多万,是时,海门"群姓益众,皆造房屋,炊烟起如海云,为江海之大聚"(龚自珍语)。而在清代晚期约鹹丰、同治年间,崇明时常发大水,沖毁大堤,于是大量崇明人又前往南通通州区、崇川区、苏州张家港市、泰州靖江市避难,躲避水灾。在清末,光绪年间开始。大量的崇明地主派遣农民工前往启东开垦。在民国初期,在海门状元张謇的带领下海门人、启东人、崇明人前往如东、海安、大丰、东台、滨海、射阳的沿海、上海南汇区、奉贤区、浦东新区沿海一带开垦种地。所以,崇明人或者具有崇明血统的人数很多,分布极广。
除崇明三岛外,其他沙地话使用者的居住特点是:大聚居、小杂居。沙地话大致分布情况是:长江下游两岸、苏北黄海之畔、沪东东海之滨。
崇明话与上海话、嘉兴话、苏州话、太仓话等临近地区的方言类似。使用人群数量巨大。覆盖面积广泛,超过4500平方公里,若不是隔江隔海,足可建立一个地级市。
使用分布
崇明区
崇明区(崇明三岛)70万人。
南通
南通启东南部
(新天汾镇、新吕四镇的吕北,吕东,三甲,秦谭、新兆民镇北部契约8%面积、约12万通东方言使用者)除去上述区域,剩下为崇明方言约100万人。
南通海门南部
南通海门南部(新东灶港镇、新包场镇、新余东镇、新四甲镇、新正余镇的、新王浩镇中南契约70%面积、新货隆镇中南契约60%面积、新刘浩镇一半、新万年镇一半、新树勛镇中北契约85%面积、新常乐镇北部契约40%面积、新德胜镇北部契约45%面积、江心沙农场、大约39万通东方言使用者)除去上述区域,剩下为崇明方言约62万人。
南通通州南部
南通通州区南部 ([新三余镇:<原北兴桥镇>96%面积与环木农场、<原海晏镇>中南部契约87%面积)、<原三余镇>东部契约58%面积]、新先锋镇南部契约28%面积、新张芝山镇、新川姜镇南部契约50%。)以上区域为崇明方言约20万人。
南通崇川区
南通崇川区(小海镇、新开镇、竹行镇、南通农场、种畜场、东方红农场)约10万人
南通如东县
南通如东县新兵房镇(原兵房和丁店)、新大豫镇(南坎和东凌)、新长沙镇(北坎)、新掘港镇(华丰、掘郊、原掘港镇) 大约20万人
南通海安县
南通海安县新角斜镇(不含原沿口镇大部)、新李堡镇(不含原丁所乡)、新老坝港镇大约8万人
盐城
盐城大丰市
盐城大丰市新南阳镇(原南阳镇与通商镇,不含原王港乡)、新裕华镇、新丰镇的18个村约8万人
盐城东台市
盐城东台市新三仓镇一部分及一直往东到黄海的村落 人数少量,介于一万人左右(沙地话处于弱势地位,使用人数日趋衰落不久必然被当地方言统一)
盐城滨海县
盐城滨海县新五汛镇(原北坍乡莫湾村一带)及一直东到黄海的村落 人数为少量,介于一万人左右(沙地话因处于弱势地位和使用人数日趋衰落,所以被当地方言统一)
盐城
盐城射阳县新合德镇(原合德镇与大兴乡与合兴乡)大部、新临海镇(原临海镇一部分)、新陈洋镇(原陈洋镇一部分)、新耦耕镇(原耦耕镇一部分)、新海通镇(原海通镇一部分)、新千秋镇(不含原鲍墩乡) 大约20万人
泰州靖江市
泰州靖江市约1.5万人(占当地人口的2.5%)
苏州张家港市
苏州张家港市新乐余镇(原乐余镇和兆丰镇)、新锦丰镇(原锦丰镇和三兴镇)、常阴沙农场、新南丰镇北部 约20万人
原南汇区
原上海南汇区的 老港镇、书院镇、泥城镇、彭镇镇、芦潮港镇、新港镇、东海镇,果园乡等沿东海沿岸约10万
奉贤区
上海奉贤区的平安、奉城、塘外等沿海村镇约2万
综合总计
2010年,沙地话使用人口大致在343万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