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南通话

南通话

南通话

南通话流传于南通市区及通州区西部,南通旧称通州,地处长江入海口北岸,东临黄海,南临长江,西接泰州,与苏州隔江相望,经济较为发达。南通大部从前为江口海域,南北朝时始成沙洲,叫壶豆洲(即胡逗洲),南通话是在这个小岛上融和了吴方言及海陵方言以及其它方言所形成的一种岛语,是毗陵片吴语向泰如片江淮官话的过渡方言。南通方言有广义及狭义之分,广义指南通及所辖县市的各种方言,狭义的单指南通话。

基本介绍

  • 中文名:南通话
  • 外文名:Nantong Dialect
  • 流传範围:南通市区及通州区西北
  • 分类:南通话
  • 音节:开音节、闭音节
  • 受影响于:古吴语

概述

在南通的範围内,历史上曾有名叫扶海洲、胡逗洲、南布洲、东洲、布洲等大大小小的沙洲。这些沙洲从西北向东南渐次并接,与大陆相连,便形成了南通这块平原(即江海平原)。
近2000年内,有三次大的并接。第一次约在南北朝后期到隋唐之际,扶海洲等沙洲与大陆涨接为今如东县境;第二次在唐末到五代初,胡逗洲与其西北的陆地连线,为今南通市市区和通州区西部;第三次约在北宋初,东布洲等沙洲与大陆连线,位置在今启东市东部,后又大部份坍没;第四次在十八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江口海域中的惠安沙、连升沙等沙洲形成,陆续与北岸并接,为今海门、启东两市的南半部分。南通市市区原是胡逗洲。胡逗洲最早见于《梁书》关于“侯景之乱”的记载,南北朝时,东魏大将侯景投降了南方梁朝,后来东魏与梁通好,梁欲以交出侯景为条件换回被东魏俘虏的将领,于是,梁太清二年(548),侯景起兵叛梁。侯景的叛军攻陷梁都城建康(今南京),向四周扩展势力。不久,梁朝将领王僧辩、陈霸先联合向侯景发起进攻,梁承圣元年(552)梁军收复建康,侯景兵败向东方逃窜,在沪渎(今上海西部)乘船準备向外海窜逃。座船离岸后,侯景蒙头睡觉,这时他的部下羊鵾命水手把船转向上游,驶向京口(今镇江)。船行到胡逗洲时侯景醒来,他发现航向不对,立即叫船靠岸。他找来岸上的人询问情况,岸上的人告诉他,有南兖州刺史兼北台太尉郭元建驻在广陵(今扬州),侯景想去投奔他,与部下发生了争执。羊鵾等人击杀了侯景。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公元六世纪中期,胡逗洲已得到开发,洲上的居民与西边的广陵信息相通。
唐时的胡逗洲,已是一块位于长江口北侧约有1600平方里左右的大沙洲,沙洲上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流人”,他们多数从事盐业生产,因而洲上设有生产盐的亭场。北宋初乐史所着的《太平寰宇记》中有比较明确的记录。
胡逗洲形成后长江在这里分流,沙洲与大陆间有一宽阔的泓道。其北岸大致在西起如皋江安,东经白蒲到掘港的一线上,南岸大致在平潮经刘桥镇到石港一线。泓道直到唐末才渐渐淤塞,北宋初它成为一条东通大海的“小江”,还留有一些小湖,西有车马湖,东有高阳荡。
胡逗洲与大陆涨连后,便不再是沙洲了。然而原来沙洲上居民的语言比较独特,即南通话。这种方言流行的区域较小,大致在石港、刘桥一线向南,达南通市区,平潮向东至金沙一带的範围内。这种南通话和海门、启东一带的语言不同,也与如皋、如东一带的方言迥异,俨然一个“方言岛”。这种方言外地人几乎听不懂,那是由于胡逗洲与大陆长期相隔,来自四面八方的居住者各自的方言在沙洲上交混融合,形成了这种独特的方言。

历史成因

大约从公元4世纪起,在长江口黄海上相继出现了扶海洲、胡逗洲(壶豆洲)、南布洲、布洲、东洲等较大的沙洲。其中扶海洲约在南北朝后期即与江北大陆涨接,这就是今方言天的如东县地。胡逗洲(壶豆洲)即是今天的南通市市区、郊区及通州市西部地;南布洲约当今通州市金沙镇以东至三余镇五甲苴(jiē)一带;布洲则约当今启东市北部吕四港镇迤南一带;东洲在布洲以南,其地已坍没,约当今海门市东南部和启东市西南部。根据文献记载,六朝梁元帝承圣元年(公元552年)时,壶豆洲上即有流人煮盐为业。所谓流人,大抵指流放人犯。这些沙洲,隋时属海陵;唐初为盐亭场,属扬州广陵郡。唐开元十年(公元722年)设定盐官,属扬州海陵县,隶淮南道。
到了公元8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军事上的需要,始在狼山驻军,狼山成为浙江西道管辖下的一个军事据点,胡逗洲及附近岛屿也就成为浙江西道常州辖地了。唐乾符二年(公元 875年),于胡逗洲置狼山镇遏使,设防务机构,属浙西道节度使节制。由于这些岛屿改属常州管辖,从这时起,流人便多来自江南常州,即今常州、宜兴、无锡、江阴一带了。他们带来了 古代常州一带的吴语,并与原先岛上通行的江淮方言接触、融合,形成了新的具有一定江淮话特色的吴语。公元10世纪初,胡逗洲与南布洲连成一片,始称静海洲,整个沙洲的範围向东扩展到大致今海门市包场镇一带。唐末,军阀姚存制据静海、东洲(东布洲)二洲,为东洲镇遏使。姚存制卒,其子廷硅代之。唐亡,姚转向杨吴,姚廷硅任东洲静海军使,长江口上岛屿即成了杨吴之地。大约即在此前后,静海洲与北岸砂嘴涨接。长江口上岛屿转属杨吴后,引起了江南地区吴越国的不安。公元908年、913年和918年,吴越和吴(杨吴)两国曾4次进行 了争夺长江口岛屿的战斗,这些岛屿最终为吴所据,东洲、静海洲也就成为淮南海陵郡(治今泰州市)管辖地了。
公元937年(吴天祚三年)南唐代吴,立静海都镇制置院,姚廷硅子彦洪为东洲静海都镇遏使。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二月,周师克淮南,取南唐长江以北地, 姚彦洪眼看在这儿再无立足之地,便带着家属、军士等一万多人离开静海投奔吴越去了(《十国春秋》、《资治通鉴·后周纪》)。姚氏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其军士亦多吴兴子弟,姚氏三代统治长江口上岛屿长达半个世纪,军士和家属人数逾万,因此,古吴兴方言必定对当时人数并不多的这些岛上的方言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但是,吴兴与常州两地毗连,方言大体相 近,因此,岛上方言并未发生根本变化。
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升静海都镇为静海军, 属扬州,旋改为通州,析其地为静海、海门二县。由于静海洲与大陆涨接并改属海陵郡管辖, 静海人与江南人的交往日减,而与江北海陵,尤其是与其毗连的如皋等地的居民交往日渐频繁,同时也有大量的海陵人来往于两地之间,有的甚至定居这里。海陵,作为这一带的行政、 经济和文化中心,海陵方言自然也成了这一带的优势方言,因而对静海方言产生了重大的影 响,最终导致了静海方言由吴语向江淮话的转化,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南通方言——一 种具有许多吴语特点的江淮官话。而海门岛直至公元11世纪中叶(宋庆曆、皇祐间) 始与通州东南涨接,在古代交通相对闭塞的情况下,其居民与岛外来往比较少,因而方言并未发生根本的变化,始终保持了吴语的特色。

方言归属

南通话,即通行于南通市区以及通州区中西部的方言,比较特殊。当代语言学家鲁国尧教授认为南通方言是“官话方言中最特殊、最有学术价值的‘’。将南通话定为官话,主要是因为中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在南通话中都变成了清音。换句话说,南通话无全浊声母。又因为与南通话相邻的吴语是有全浊声母的,因此南通话不属于吴语。既然南通话界于吴语与官话之间,不属于吴语的南通话,自然就被定为了官话。然而,南通话究竟是否是官话,学术界仍然颇有争议。
南通方言内部分片南通方言内部分片
魏建功先生最早注意到南通方言的特殊性。他在1925年发表的《吴歌声韵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1925年第1期)一文中论述江苏方言区时指出:“南通系:这一所地方的语音甚为特别,既不与其东南方面苏松太系相同,又不与其西北镇扬系相同。”。
1956年,张拱贵教授提出了南通方言是江淮官话的主张(《江苏人怎样学习国语》,1956);1960年袁家骅等编撰的《汉语方言概要》也将南通方言归入江淮官话範畴。
1960年出版的《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根据50年代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调查的材料,将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分为4个区,南通方言属其中第3区。属于这个区的有泰州、泰县、泰兴、靖江、兴化、东台、大丰、海安、如皋、如东、南通等地方言。很显然,该书将南通方言归入江淮官话範畴。
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编制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即根据此观点绘製了有关江淮官话的方言地图。泰如片的名称显然是取自泰州、泰兴、泰县(今姜堰)、如皋、如东的地名首字,这个名称的缺点显而易见,它不能确切地反映方言的分布特点。1988年,南京大学鲁国尧教授在他的《泰州方言史与通泰方言史研究》一书中将这一片方言称之为通泰方言。
美国新泽西州州立大学汉学家Richard VanNess Simmons(史皓元)教授发表了题为《南通方言、杭州话跟吴方言的比较》的论文,作者以16条分类準则对南通方言、杭州话跟典型的吴语苏州话和道地的官话方言河北昌黎方言,以及江淮官话姜堰方言等进行了比较,得出了南通方言是官话方言的结论。儘管大多数语言学家趋向将南通方言列为官话,但在语言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论,以致1986年在重庆开会讨论《国语基础方言基本辞彙集》的编写方针时,与会的专家对南通方言是否为国语的基础方言(即官话)发生意见分歧。因为它不符合传统的官话标準,比方说入声的存在问题、平仄分流问题。
鲁国尧最早提出了通泰方言与赣语、客家话的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中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在通泰、赣、客家话中,不论平仄,都变成了送气塞音、塞擦音。这与官话的“平送仄不送 ”有别;2. 入声分阴阳的通泰、赣、客家话中,阳入调值一般高于阴入调值,这与吴语有别。据此,鲁国尧提出通泰、客、赣方言同源的假说。鲁国尧也注意到了通泰与徽方言的相似处,他说:“客、赣方言在南方山区连成一片,而通泰方言孤悬于长江以北、运河之东、黄海之滨,相距遥远而如此一致,不能不引起我们作进一步的思考、再看看赣方言北边的徽方言,古全浊声母,大多数地方今音逢塞音、塞擦音,不论平仄都念送气清音。看来这四个“全送气”的方言形成了对古老的吴方言与闽方言的包围圈”。
南通话
敖小平全面分析了环吴语地带各方言的语音相似处,提出通泰方言与徽语的同源可能性。综合南通的历史、地理、语音、辞彙等特点,敖小平提出南通方言很有自身特点,她与环吴语地带方言关係密切,是具有古越语底层的,且又融合了多种方言的一种克里奥尔语(混合语)。

声韵母

根据《南通方言考》(敖小平,2017),南通话(市区口音)共有声母39个,韵母33个(不含介韵合母),声调7个,其中舒声5个,入声2个。详见下列表格:

声母

双唇
唇齿
齿龈
齿龈后
龈齶
硬齶
软齶
声门
塞音
p(帮)
pʰ(旁)
t(端)
tʰ(透)
k(街)
kʰ(开)
ʔ (安)
鼻音
m (明)
n (泥)
ŋ(矮)
擦音
f (非)
ʋ(微)
s (审)
ʃ (西)
ɕ (修)
x (海)
塞擦音
t͡s (照)
t͡sʰ(草)
tʃ (鸡)
tʃʰ (欺)
t͡ɕ (专)
t͡ɕʰ(穿)
边音
l (来)
半元音
w (王)
j (影)ɥ (润)
注:/p,pʰ,m,t,tʰ,l/ 有齶化变体/pʲ,pʲʰ,mʲ,tʲ,tʲʰ,lʲ/; /tɕ,tɕʰ,ɕ,k,kʰ,x/ 有圆唇变体 /tɕʷ,tɕʷʰ,ɕʷ,kʷ,kʷʰ,xʷ/;/j,ɥ,w,ʋ/可为介音。

韵母

南通话共有韵母33个,不包含介韵合母。
单元音鼻化元音鼻音韵尾喉化元音(入声)
a 歹
ɑ̃ 胆
aŋ 董
aʔ 不
ɛ 特
ɛ̃ 等
ɛʔ 德
ɔ 打
ɔʔ 答
e 斗
ẽ 两
ə 倒
əŋ 领
əʔ 吃
o 马
õ 党
oʔ 福
i 低
ĩ 点
iŋ 影
iʔ 一
y 油
ỹ 端
yŋ 军
yʔ 月
ʒ̩ 以
ʒ̩ʷ 鱼
z̩ 子
ʋ̩ 五
u 饿
ũ 敢
uʔ 佮
注:/ə/ 有儿化变体 /ɚ/。/uʔ/字发音有城乡区别。六桥以内的老城区南通话发/uʔ/音的只有佮;而城郊地区有大量/uʔ/音字,如 鸽、屋、合等,此类字的元音在老城区都是/oʔ/

声调

南通话平、去、入分阴阳,古全浊上声大多併入阳去,阳入调值高于阴入。各声调具体调值在不同文献中有些许不同,这里採用《南通方言考》测算的调值。
调类
阴平
阳平
阴上
阴去
阳去
阴入
阳入
调值
31
35
55
42
313
53
5
例字

句法词法

一般疑问句句法:南通话一般疑问句句法与南京话、苏州话比较接近,都是再谓语动词前加上疑问小品词(particle),或疑问标记。该疑问小品词的发音为[ku]。因其无实在语义,只表示疑问的句法功能,故无所谓本字,权且用同音字“果”代之。举例:
南通话例句国语对应翻译
老虎果能上树?
老虎能上树吗?
会说南通话?
他会说南通话吗?
吃韭菜?
你吃韭菜吗?
国语一般疑问句可有两种形式,一是重複谓语动词(如,他会不会说南通话?);二是在句末加“吗”(如,他会说南通话吗?)。这两种形式不存在于南通话中,南通话只能在谓语动词前加“果”(如,他果会说南通话?)。南通话的这种句法结构或与国语重複谓语动词的句法结构比较接近。根据黄正德的分析,一般疑问句作为一个曲折短语(INFL),有一个疑问特徵[+Q]。这个疑问特徵可通过移动并複製谓词来核查(check),或通过直接加“果/阿/个/可”之类来核查。国语採用的是第一种核查方法,南通话、苏州话之类的方言是採用的第二种。
“子,儿”词缀:南通话“子,儿”词缀分曲折语素和派生语素两种。曲折语素“子,儿”或为小称词缀(或小称词缀的虚化)。比如:狗子,凳子,猴儿,筷儿等。曲折语素“子,儿”的往往成互补分布,用“子”的地方,往往不能用“儿”。比方说,“狗子”不能说成“狗儿”,“猴儿”不能说成“猴子”。从而可见,南通话曲折语素“子,儿”的分布与国语“子,儿”词缀的分布是不太一样的。
南通话的“子,儿”也具备派生功能。通常是将形容词,动词变成名词。比如:痴子,疯子,蛮子,侉子;这几个例子中的 痴、疯、蛮、侉都是形容词,加上“子”以后变成名词,表示具有某种特徵的人,比如 “痴子” 就表示具有“痴”这个特徵的人。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形容词加“子”以后都是指某一类“人”。然而,也并不是所有单音节形容词都可以通过加“子”变成名词。“好子”,“坏子” 就不可以说。“矮子”可以说,但是“高子”就不可以说。另外,“子”也可以跟在谓词短语后面,比如“讨饭子(讨饭的人)”。“儿”也具有变形容词为名词的能力,但是情况和“子”大有不同。比如:弯弯儿,尖尖儿,方方儿,圆圆儿,条条儿。这里的形容词必须重複,且形容词都是只能形容物体形状的辞彙。加“儿”以后表示具有某种形状的物体,比如“弯弯儿”表示弯的物体。除了形容词,“儿”也可以加在动词后面,变动词为名词,其规律和上面说的基本相同。比如:“叫叫儿(哨子)”,“楷楷儿(橡皮)”,“招招儿(帽檐)”,“猜猜儿(谜语)”。这里,词根动词也要重複,然后再加上“儿”。重複动词词根也是强制性的,比如猜谜语,就必须说成 “猜猜猜儿”。
“进行-持续体”标记“赖下”:国语的句法,进行和持续这两个语义需要两个不同的标记。比如“雪还在下着。”其中“在”表进行,“着”表持续。方言中往往没那幺複杂。南通话里的“赖下”就兼有进行和持续之意。比如:雪还赖下落。就表示下雪这个事件正在进行,且会持续下去。故而“赖下”可称为“进行-持续”体标记(aspect marker)。南通话里没有“着”这个放在动词后的标记。南通话不可以说“落着雪”,一定要说“赖下落雪”。这种句法结构也存在与苏州话和上海话中。

相关文献

2018年1月15日更新

书籍

作者
年份
书名
出版单位
备注
敖小平
2017
南通方言考
上海辞书出版社
江苏语言资源资料彙编编委会
2015
江苏语言资源资料彙编
凤凰出版社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15
南通市志·语言篇
中华书局
陶国良
2007
南通方言词典
江苏人民出版社
史皓元、石汝杰、顾黔
2006
江淮官话与吴语边界的方言地理学研究
上海教育出版社
鲍明炜、王钧
2002
南通地区方言研究
江苏教育出版社
顾黔
2001
通泰方言音韵研究
南京大学出版社
Chen, M. Y.
2000
Nantong: Stress-foot and p-word In Chen, M.Y. ,Ed., Tone sandhi: Patterns across Chinese dialects,Vol. 9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语料、分析来自敖小平博士论文《南通方言的语音和音系》
南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2000
南通市志·方言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98
江苏省志·方言志
南京大学出版社
孙锦标
2000
南通方言疏证
中华书局
管劲丞
1983
南通方言俚语彙编
南通博物苑
邵磐世
1959
南通人学习国语手册
上海教育出版社
蔡观明
1962
南通方言疏证订补
未刊 稿本藏南通市图书馆
孙锦标
1913
通俗常言疏证
上海中国图书公司

博士论文

作者
年份
论文名称
所在单位
国家
吉川雅之
1999
江苏南通方言的研究
京都大学
日本
Ao, Benjamin Xiaoping
(敖小平)
1993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of Nantong Chinese
(南通方言的语音与音系)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俄亥俄州立大学)
美国

硕士论文

作者
年份
论文名称
所在单位
宋佩佩
2016
启海话与南通话的语音比较研究
上海师範大学
李文静
2014
南通方言语气副词研究
南京大学
孙秋香
2014
南通话“果x”问句探索
渤海大学
瞿晗晔
2013
金沙方言语音研究
南京大学
沈婷
2013
南通话修辞研究
扬州大学
陆观
2012
南通市区居民语码转换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
南京林业大学
张璐
2011
南通话的音韵
苏州大学
熊英
2010
An Investigation of Language Endanger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eakers’ Choices–a Case Study of Nantong Dialect
(从说话者选择的角度探讨语言濒危现象–以南通话为例)
南京大学
陈信璋
2008
南通方言音韵研究
国立清华大学(台湾新竹)
陈俐
2006
南通话词法研究
南京师範大学
张颖炜
2005
南通话程度副词研究
上海师範大学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南通话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