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中国农学会

中国农学会

中国农学会

中国农学会成立于1917年,是我国历史悠久、影响广泛、享有盛誉的农业科技社团,是中国近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亲历者和推动者。

中国农学会由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相应单位(团体)自愿组成,是经民政部注册登记。农业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领导的全国性学术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繫农业科技工作者的桥樑纽带,是国家发展农业和农业科技事业的参谋助手,是促进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学会业务範围有组织开展学术活动、科学普及、期刊管理、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对国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等。

据2017年11月学会官网显示,学会设有14个内设机构,在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设有省级学会,拥有34个所属分会;拥有30万会员,第十届理事会有常务理事70人、理事211人。

2017年度全国性学术类社团评估等级中评为5A级。

基本介绍

  • 中文名:中国农学会
  • 外文名:China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Societies
  • 简称:CAASS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属性:综合性和学术性社会公益性团体
  • 所属地区:中国北京市朝阳区
  • 创办时间:1917年
  • 现任会长:张桃林
  •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街20号楼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1895年3月,孙中山、陆皓东、郑士良、程耀震等在广州双门底王家祠筹备成立农学会,10月6日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中西日报》发表《创立农学会徵求同志书》,在中国首创农学会。但广州农学会生存时间很短。
学会历史学会历史
1896年,罗振玉、徐树兰、朱祖荣、蒋伯斧等草拟了《公启》、《章程》,刊登在《知新报》和《时务报》徵求会友,其中提出:“农学为富国之本,中土农学不讲已久,近上海诸君创设农学会,拟复古意,採用西法,兴天地自燃之利,植国家富强之源。”并于当年在上海成立了“农务总会”(亦称上海农学会)。倡导“广树艺、兴畜牧、究新法、济利源”。谭嗣同拟定《农学会会友办事章程》。
1897年4月,罗振玉创刊了《农学报》,梁啓超为《农学报》写序言,《农学报》共出版了315期,同时还编辑出版了《农学丛书》149种。
农务总会(农学会)的发展得到清政府的支持,截至1911年,全国成立农务总会(农学会)19处,农务分会(农学会分会)276处。

民国时期

1917年1月,由中国最早留学回国的农学家王舜臣、陈嵘、过探先等发起组织成立中华农学会,并在上海江苏教育会召开成立大会,最初的宗旨是“研究学术,图农业之发挥;普及知识,求农事之改进”。会所在南京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
1918年,中华农学会开始举办年会,到1947年共举办了26届;1918年,出版《中华农学会报》,至1948年共出刊190期。
1919年,会所在南京三牌楼模範马路。
1921年,会所在南京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
1923年,会所在苏州江苏省立第二农业学校。
中华农学会印章中华农学会印章
1924年,会所在上海宝山路三德里A19号(北京棉花九条七号设联络处)。
1926年8月14日,第九届年会在广州中山大学礼堂举行,毛泽东以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身分应邀参加并在开幕大会并致词。同年,会所迁至上海宝山路三德里A19号(北京平则门外国立农科大学、广州东山中山大学农科学院设联络处)
1929年底,会所迁至南京。次年1月,迁至在南京鼓楼保泰街15号。
1930年12月,会所迁至南京鼓楼双龙巷14号。
1933年,中华农学会奖学金于建立,到1948年共设立10种奖学金,用于奖励在校学生和研究生、留学生、优秀论文作者。
1938年,会所迁至重庆沙坪坝中央大学农学院。
1940年,在朱德总司令的帮助下,由乐天宇、李世俊、陈凌风、方悴农等发起,在革命圣地延安成立了中国农学会。
1941年2月,延安的农业科学工作者成立中国农学会于边区农业学校。
1942年,会所迁至重庆中华路121号。
1943年,会所迁至重庆枣子岚垭104号。
1946年,会所迁至南京鼓楼双龙巷14号。

建国初期

1950年1月,华东区财经委员会农林水利部、中国农业科学研究社、新中国农学会、中华农学会与各农业社团共同组织华东区第一次农业展览会。11月,在北京成立了农学会(恢复)筹备委员会,在中华农学会的基础上,吸收中国农业科学研究社(上海中农社)、延安中国农学会、新中国农学会等成员筹备组建中国农学会。
1951年4月,经内务部核准备案中华农学会改名为中国农学会。
1957年2月,中国农学会接办由原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农业学报》(季刊)。
1959年3月,经中共中国科协党组批准,建立中共中国农学会党组。10月,将畜牧兽医、土壤、农业机械、植病、昆虫、园艺等学会以及水利学会中的农田水利部分,併入中国农学会。
1964年,中国农学会各分科学会重新调整,内有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中国作物学会、中国园艺学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中国茶叶学会、中国蚕学会、中国热带作物学会(筹)等。
1977年,中国农学会恢复活动。

改革开放

1978年4月,农林部、中国科协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加强中国农学会组织和编制的请示报告》,得到国务院及中央领导的批覆同意,确定中国农学会办事机构为事业单位。
1983年7月,中国农学会在外事组的基础上成立国际学术交流部。9月,成立农业现代化研究室。
1985年10月,经中国科协批准成立中国农学会科技谘询开发中心。
中国农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中国农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
1989年7月,遗传资源研究委员会由中国作物学会转入中国农学会,名称改为“中国农学会遗传资源学会”。
1994年10月,农业部批准设立“中国农学会培训中心”和“中国农学会杜仲开发办公室”。
1997年1月,成立中国农学会持续农业分会。
2007年,经农业部批准,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与中国农学会办事机构合署办公,业务归口人事劳动司、科技教育司,机构规格正局级。
2008年2月,内设机构调整为14个:办公室、人事处(党委办公室)、财务处、政策体系处、国际合作处、信息处、人才交流处(人事劳动司档案室)、人才评价处、教育培训处、职业技能鉴定处、学术交流处(社团工作处)、科普处、科技评价处、期刊处。
2011年3月,农业部同意“政策体系处”更名为“研究谘询处”,并加挂“院士专家农业企业服务中心”牌子。
2017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农学会成立100周年,向中国农学会全体同志、向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习近平致中国农学会成立100周年的贺信提到:中国农学会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农业学术性民众团体,是中国近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亲历者和推动者。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学会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己任,积极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和普及套用,积极促进农业科技人才成长,成为推动中国“三农”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同日,中国农学会成立100周年回顾活动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出席回顾活动并讲话。
汪洋出席中国农学会成立100周年回顾活动汪洋出席中国农学会成立100周年回顾活动

组织体系

机构部门

据2017年11月学会官网显示,学会设有14个内设机构,在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设有省级学会,拥有34个所属分会。
内设机构:办公室、人事处(党委办公室)、财务处、研究谘询处、国际合作处、信息处(院士专家农业企业服务中心)、人才交流处(人事劳动司档案室)、人才评价处、教育培训处、职业技能鉴定处、学术交流处(社团工作处)、科普处、科技评价处、期刊处
省级学会
名称通讯地址名称通讯地址
北京市农学会
北京市海淀区曙光中路
湖南省农学会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远大二路
上海市农学会
上海市奉贤区金齐路1000号
湖北省农学会
湖北省武汉市武珞路519号
天津市农学会
天津市河西区围堤道健强里37号
河南省农学会
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27号
重庆市农学会
重庆市北部新区黄山大道186号
广东省农学会
广东省广州市先烈东路135号
内蒙古农学会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昭君路22号
云南省农学会
云南省昆明市万华路169号
山西省农学会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大街329号13楼
陕西省农学会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习武园27号
河北省农学会
河北省石家庄市和平西路
甘肃省农学会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农科院新村1号
辽宁省农学会
辽宁省瀋阳市和平区太原北街2号
宁夏农学会
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北京中路159号
吉林省农学会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1551A号
青海省农学会
青海省西宁市交通巷4号
黑龙江省农学会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68号
新疆农学会
新疆乌市南昌路403号
江苏省农学会
江苏省南京市钟灵街50号
西藏农学会
西藏拉萨市金珠东路5号
安徽省农学会
安徽省合肥市徽州大道193号
海南省农学会
海南省海口市流芳路9号
山东省农学会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工业北路202号
贵州省农学会
贵州省贵阳市延安中路62号
浙江省农学会
浙江省杭州市凤起东路29号
四川省农学会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祠大街4号
江西省农学会
江西省南昌市省政府大院东二路
广西农学会
广西南宁市七星路135号
福建省农学会
福建省福州市鼓屏路183号
---------
---------
所属分会
分会名称秘书处所在单位
棉花分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耕作制度分会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遗传资源分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特产分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农业信息分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食用菌分会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
科技情报分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分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财务局
计算机农业套用分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农业分析测试与耕地质量评估分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农产品贮藏加工分会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
高新技术农业套用专业委员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农业气象分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发展研究所
葡萄分会
天津市设施农业研究所
农业科技期刊分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院办公室信息处
食物与营养专业委员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所
立体农业分会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农业现代化分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教育专业委员会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科处
微量元素与食物链分会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农业科技奖励基金管理委员会
中国农学会科技评价处
农业资源与环境分会
中国农学会学术交流处
杂粮分会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推广处
农业科技园区分会
中国农学会信息处
农业产业化分会
中国农学会信息处
农业图书馆分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
农产品质量安全分会
中国农学会教育培训处
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分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都市农业与休闲农业分会
中国农学会学术交流处
农业农村人才工作分会
中国农学会研究谘询处
奖励委员会
中国农学会科技评价处
农业文化遗产分会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农业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分会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

人员编制

据2017年11月学会官网显示,学会拥有30万会员,第十届理事会有常务理事70人、理事211人。

学术贡献

学术期刊

据2017年11月学会官网显示,学会拥有《中国农学通报》、《农学学报》、《棉花学报》、《农业科研经济管理》、《植物遗传资源学报》、《食用菌学报》等学术期刊。
  • 《中国农学通报》
《中国农学通报》是中国农学会主办,是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CSCD2012年版)收录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资料库、中国农业科技文献资料库、中国农林文献资料库、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库、国际农业和生物学文献资料库、维普中文期刊资料库等收录,并向海外10多个国家的有关资料库和图书馆赠阅;是《中国学术期刊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来源期刊。
  • 《农学学报》
《农学学报》2012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权使用“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名称与标誌,2014年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万方资料库、维普全文收录。
  • 《棉花学报》
《棉花学报》(双月刊)1989年创刊,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被维普网、万方资料库、知网资料库、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资料库收录,1992-2011年连续6届入选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CD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来源期刊(2013-2014年度)(含扩展版)。
  •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资料库、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数位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资料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献资料库、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文版)收录,入选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统计源期刊。被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收录为中国科学引文资料库(CSCD)核心期刊;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食用菌学报》
《食用菌学报》是中文核心期刊,被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CD核心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中国期刊全文资料库》、《万方资料库》、《中国生物学文摘》、《龙源期刊网》、《Airiti Library华艺线上图书馆》、《中国科技期刊资料库》等多家资料库收录;2008年起,摘要被目前世界上最权威的农业、林业文摘资料库之一《CABI资料库》、美国EBSCO资料库收录。

学术交流

截至2017年11月,学会先后举办了转基因科普暨援藏助学活动、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讨会、基础农学学科发展研讨会、青年科学家论坛“反向遗传学与基因功能研究”、全国毛皮动物专业学术研讨会、全国葡萄“三产”融合发展研讨会、“一带一路”全国葡萄产业学术研讨会、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中国科技论坛、海峡两岸绿色生态合作研讨会、全国食用菌青年学术研讨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研讨会、全国作物种质资源战略研讨会、中国计算机农业套用学术研讨会、全国农产品贮藏加工科技交流大会、开放数据与农业技术共享学术研讨会、中国现代农业发展论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研讨会、全国农业监测预警技术与套用研讨会、中国(上海)特种养殖业交流会、西部地区农牧结合发展草牧业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

人才培养

奖项评选

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是经农业部、科技部批准设立的面向全国农业行业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奖,主要奖励为中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截至2016年5月,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开展了6届评审活动,共有744项科技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20项,二等奖167项,三等奖349项,优秀创新团队奖63项,科普奖45项,近万名科技人员受到奖励表彰。在中华农业科技奖一、二等奖的成果中,有73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

教育培训

  • 培训活动
截至2017年9月,学会先后举办了农业系统财务人员培训班、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与资质认定高级研修班、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管理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班、农业系统党政公文写作与办公室管理工作培训班、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管理人员暨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班、农业系统财务管理人员培训班、农业干部公文写作暨办公室业务培训班。
  • 科学普及
截至2017年10月,学会先后举办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範基地建设与能力提升培训班、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转基因科普系列、编着科普图书等科普教育活动。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会徽外部轮廓为圆形,中心由本会英文名称第一个字母C(代表中国),A(代表农业)和麦穗构成的基础图案,A以三色带(金黄、绿、红)代表农业、农村、农民,背景为地球,图内上、下方的文字为本会的中英文名称。
会徽会徽

精神文化

科学精神:献身、创新、求实、协作

学会领导

现任领导

中国农学会第十届理事会
职务姓名
会长
张桃林
副会长
邓秀新
旭日乾(已故)
刘旭
孙其信
李宁
吴孔明
张亚平
周光宏
赵方田
柯炳生
唐启升
唐珂
喻树迅
曾一春
秘书长
邹瑞苍
副秘书长
胡义萍
吴金玉
莫广刚

历任领导

  • 历任名誉会长
1917年1月,公推张謇为名誉会长。
杨显东、金善宝、杜润生、吴觉农、何康、刘中一、刘江、杜青林、刘成果
  • 历任会长
姓名任期
陈嵘
1917-1922
王舜臣
1922-1924
许璇
1924-1935
梁希
1935-1942
邹秉文
1942-1948
杨显东
1956-1983
卢良恕
1983-1992
洪绂曾
1992-2002
张宝文
2002-2007
危朝安
2007-2010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中国农学会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