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四十自述(精装)》读后感_1300字

《四十自述(精装)》读后感1300字

拖拖拉拉终于看完了。深圳的天气最近几天变化很大,12月初的那一两个星期温度逐渐变冷,最近这一两天温度又慢慢回升。很不喜欢这样的气候变化,最大的困扰是到底该穿多少衣服,穿多了热,穿少了又冷,太厚的棉袄现在又没必要,买衣服也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更麻烦的是这几天有点轻微感冒,跑步只好中断,生活方式被改变让人有一种挫败感。所以得保持阅读,热爱文艺,去创造和发现,才能战胜一个个困境。
那么说回这本书吧。胡适的这本《四十自述》一半是从出生到留学这段人生的自传,还有一半是对「新文学运动」的阐述。
从胡适出生到在家乡私塾学习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到当时中国乡村社会的大概轮廓。当时的乡村还是以家族为单位,单独的个人无法在这种社会中生存,背后必须依附于一个家族,所有的生活方式,社交活动都是在这个家族内部。在这样的家族里胡适的出生算是幸运的,虽然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但是他父亲给予他的学前教育却是很关键,在还没进私塾时胡适已经比同龄人多认识很多汉字,当其他人还在学汉字时,他已经可以浏览古书,因为比同龄人领先,同时胡适的母亲特别关心他的学业,由于他母亲给的学费多,所以教书先生也更愿意耐心地对胡适去讲解书本内容,这一切都促进了胡适的学习热情和好奇心,以及让他可以接受后面的教育。
在整本书中,除了对乡村生活的描写,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对胡适在上海求学的这段时期。胡适在中国公学求学时期发生了一次风潮。简单说来是就是学生与学校领导之间的矛盾,虽然是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潮,但是在这之中我惊讶于学生的勇气和执行力,他们也才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在与校方理念不合之后,主动退学然后一起重新办了一所新学校。在书中可以看到这群年轻人的思想非常成熟,心智非常强健,反观现在的同龄人都还是吃奶的孩子。就像书中说的「这一年的经验,为一个理想而奋斗,为一个团体而牺牲,为共同生命而合作,这些都是在我们一百六十多人的精神上留下磨不去的影子」,当然这些当时能在上海读书的年轻人在当时亿万万中国人中也算是凤毛麟角了,各自的家学自不必说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也算开放,学校也能够将学生当做成人对待和尊重,想想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产生那么多杰出的人才。另外,书中说梁启超指出中国缺乏西方的民族美德「他指出我们所最缺乏而最须采补的是公德,是国家思想,是进去冒险,是权利思想,是自由,是自治,是自尊,是合群,是生利的能力,是毅力,是义务思想,是尚武,是私德,是政治能力」,快一百年了,读起来仍让人振聋发聩。
再之后是胡适对「新文化运动」的阐述。因为里面有太多古文分析,读起来感觉颇为无聊无趣,所以最后一部分都匆匆瞥过。不过印象深刻的是,让我对胡适先生有了重新的认识。让我认识到知识分子做学问,提问、研究最后得出结果,其实整个过程就跟革命一样,需要有自己的理念方针和行动计划。在当时的中国,胡适能促进白话文的推广,促进中文的更新迭代,让写作者能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对世界的认识,以及让世界其它的文化能与中文共生共荣,胡适先生是一位革命者。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四十自述(精装)》读后感_13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