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2200字
前后历时11个小时,写了105条笔记,终于读完了这部眼光非凡的“大历史”,其实早在3年前便知道这部书,也是听了朋友的推荐,但因为各种原因一直没有通读,现在来写这个书评时才突然觉得“怎么早些时候没有看呢!”
老规矩,先说总结再谈心得
要是有人看了我的这个书评觉得我总结的好,那就不用往后看心得了,读书嘛!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首先,时间方面
因为我是业余碎片化时间读的,所以用了11个小时,其实这本书正经安静的坐着看,以我的理解能力来说3~5个小时就能读完,所以不要被我的阅读时间误导
其次,内容方面
说一句并非唐突前辈的话,黄先生的书文字浅显明白,就算毫无背景的人也读得懂,虽着眼于万历十五年的人物和事件,但思路却是统摄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进程,非常值得一看
好了,开始说心得了…
我们知道,凡是历史上有长期性的重要发展,牵涉很多事物的时候,很难是少数人的贤愚得失所能概括,因为其中必有其背面、侧面以及我们自己都没有看清楚的因素,当然这不是说整个万历朝的人物毫无贤愚得失,只是他们的贤愚得失不足以更改历史发展的程序。
黄先生自己称此书运用了“大历史观”,文末也用了重墨去讲述自己的这个“大历史观”,所谓的“大历史观”就是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而这样的观点,瞬间就解决了我很多读书时遇到的问题,因为将历史事件的基点推后三五百年,摄入大历史的轮廓中就能轻而易举的解释个中缘由。
片段的历史只会告诉我们极少数的人在做些什么,而其他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不停的挑水耕田!但暴力活动作为在所有的人类集体活动中最难组织推动的事儿,在我们这个泱泱大国却频繁上演。
史上的场场革命和战争,多半起因并不是粮食短缺,法国大革命领头的是有钱的律师而不是饥饿的农民,古罗马共和国在公元1世纪达到了权力顶峰和富庶最大值但却政治崩溃引发一系列的致命内战,南斯拉夫在1991年完全有能力养活所有国民可依旧解体并引发可怕的浴血战争…
我喜欢历史,多半是因为我小时候闹腾不睡觉,妈妈就跟我讲关于慈禧太后万寿无疆和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的故事,就如同现在的妈妈给孩子们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一样,我也不知道我妈妈讲的对不对,反正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至于读书遇到问题,那就是后来的事儿了,当然,我妈妈也就解释不了我的问题了,比如何以日本明治维新几十年内就凡事做得头头是道,而中国似乎越做越糟,就跟黄先生所说,他小时候读历史常有中国不如别人之感…
现在我知道了,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并不是仅仅因为慈禧太后挪用了10万两白银的军费用于修颐和园给自己庆生;张太岳呕心沥血10年让大明朝得以续命半个世纪却依然死后被清算、篪封、抄家;海刚峰并不是不懂人情世故;
从大历史的观点看,方从哲、杨镐当年丧师折将,有其背后政治、经济、社会多方的原因,这与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情形极相似,痛责琦善、耆英及道光帝于事无补,咒骂光绪帝、李鸿章、丁汝昌也只能与咒骂郑贵妃和福王常洵相同,真正问题的根源却从来被忽视,我们看到的或许都是被打扮的历史。
黄先生传递给我他脱胎于悠久文化的壮阔史观,即使他对此文化不无批评之处,但它批评的有理有据。
比如:
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
再比如:
在本朝的社会中,儒家的仁,类似于宪法的理论基础。全国的读书人相信性善,则他们首先就应该抑制个人的欲望,不去强调个人的权利。扩而大之,他们一旦位列封疆或者职居显要,也就不能强调本地区、本部门的特权。例如东南各省本来可以由海外贸易而获大利,但由于顾全大体,没有坚持这种特别的经济利益,就得以保持全国政治的均衡。在这种以公众利益为前提的条件下,政府中枢才有可能统一管理全国,而无须考虑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各个人的特殊需要。这是一种笼统的办法,也是一种技术上简陋和没有出息的办法。
再再比如:
我们的帝国是由几百万个农村聚合而成的社会。数以千万计的农民不能读书识字,全赖乎士绅的领导,村长里甲的督促,他们才会按照规定纳税服役。在法律面前,他们享有名义上的平等,而实际上,他们的得失甚至生死,却常常不决定于真凭实据而决定于审判官的一念之间。本朝的法律也没有维持商业信用、保障商业合同的规定,因此国际贸易无法开放,否则就会引起无法解决的纠纷。各地区按照其特殊需要而立法,更不能受到鼓励,因为会酿成分裂的局面。至于在文官集团内部,也无法通过组织系统集中这两万人的意见,必须假借谐音讽喻、匿名揭帖以及讨论马尾巴等等离奇的方法,混合阴阳,使大家在半信半疑之间渐趋统一。
以上种种情况,黄先生给出的解释是:法律和道德的脱节。
治理如此庞大的帝国,不依靠公正而周详的法律,而是依靠道德的信条。而当信条僵化越来越失去实用价值是,沦于半瘫痪状态中的法律也当然无法填补这种缺陷。
我也就突然懂了,欧洲那些上百个小国在中国看来就是一些支离破碎各自为政的小镇,而它们却出了好几百个传承四五百年的伯爵,而幅员辽阔的中国朝代更迭缺如洗牌一般,鲜有超过三五百年的稳定王朝。
真的感觉没有第一时间去认识黄先生,去拜读他的大作,他的大历史观让我真正开始摆脱人云亦云对我的束缚,也许正因为这样,美国大文豪厄卜代克才形容他的文笔仿佛具备卡夫卡的梦幻特质…
^ _ ^^ _ ^^ _ ^
墙裂推荐大家读一下《万历十五年》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万历十五年(精装版)》读后感_2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