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是怎么长大的》读后感900字
为什么想看这本书,其实是奔着作者来的。
吴晓波的大败局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案例跌宕起伏,让人不慎唏嘘,令我佩服的是作者的专业深度和表述能力,复杂的经济案例可以描述得那么简洁清晰。所以,在几天前看到微信读书推荐他的新书时,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书很薄,客观讲,有种隔靴搔痒的感觉,讲的不够深入,也许就如作者所说的这家公司很不注意自己的历史,历次重要的会议没有文字资料,也没有影像资料...所以一个事实有很多种的说法,需要不断求证,导致在调研过程中的难度增加,有些事情也只能点到为止。
书是一口气看完的,很快,基于本人对互联网并不了解,更多是当故事来看,不过,其中的某些总结或者观点还是让我蛮触动的。
一是林毅夫的后发优势和杨小凯的后发劣势
这两个论点可以说是一体两面,腾讯刚开始的阶段,后发优势让他缩小差距迎头赶上,而当它成长为行业标杆后,后发优势不见了,过程中形成的惯性思维变成了后发劣势,这也导致了腾讯在2011年的困境。同样的,个人成长也有类似的情况,如刚毕业的时候,没有经验,通过模仿和学习他人快速成长,但个人能力和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单纯的模仿或学习效用就不明显了。这个时段,应沉下心来总结归纳,逐步形成自己的处事&处世哲学,并在工作和生活中逐步修正,这样才有机会点燃自己职涯的另一个推进器。
二是.马化腾七种武器之试错迭代策略
小步迭代,试错快跑,是互联网企业生存八字决。对于公司而言,试错是一种能力,同样,试错对个人也很重要。通过试错,了解自己的劣势,才能扬长避短,不要想一次性毕功于一役,这样的事情是不存在的,决定的事情赶紧做,边做边修正,时间不等人。
三是灰度理论
这是我第二次看到这个理论,之前是在华为的《以客户为中心》看过,但没详细了解。如《反脆弱》一书所表达的,未来人才的重要能力,是灰度的,有缺陷的能力,靠精确来生存的能力终将会被机器取代。只能说,科技的发展真的日新月异,只是我没处在那个激烈的战场所以感受不到。但对未来人才特性的预判,确实值得深思。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腾讯是怎么长大的》读后感_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