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_1000字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1000字

微信读书上周推出一个专题《与死亡交手》,封面是一只马克杯放在木质长椅上,旁边零落几片红色枫叶。画面中人影已不见,但是这个世界仍记得他的印记。
《当呼吸化为空气》来自一个印度裔才子,保罗·卡拉尼什。保罗的父兄都是医生,他读完斯坦福的英文本科、硕士,生物学本科后,就决定继续探求生命、死亡和道德的意义。救死扶伤、直面伤痛、摆渡生死,是保罗为自己选择的实现道路。在申请耶鲁医学院博士生之后的18个月空闲期,他又去剑桥读了一个医学史的硕士。这真是一个学霸啊,看书的时候我不禁感叹。
保罗超强的自我实现能力,不仅体现在学业上,也体现于他从耶鲁毕业之后,进入斯坦福医学院当住院医生的那段经历。如果你看过《实习医生格蕾》(这可是我的最爱),剧中女二号Cristina是斯坦福的硕士、 UC Berkeley博士毕业进入医院开始实习生涯。在保罗的书中,回忆自己刚当实习生就进入产科,接连面对一对早产双胞胎的去世,和一个健康婴儿的诞生。一边是泪水涟涟的父母,一边是欢欣雀跃的家人。生和死,紧紧相邻。
实习结束后,保罗选择神经外科——这个最艰难的学科,为他提供更多直面意义和死亡的机会。他不断磨练自己的医术,有时要连续工作36个小时。保罗一路精进,通过7年时间当上了住院总医师,获得大奖无数,几个著名的医学院都准备好了丰厚的科研基金、团队和职位等着他。
就在此时,保罗发现自己得了肺癌。36岁。
命运像和保罗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当神经外科医生,保罗就像牧人,保全病人的个性和尊严,帮助家属度过生命中艰难的时刻;成为肺癌四期病人,保罗感觉自己是羔羊,孤苦伶仃、等待他人来拯救。保罗对于未来的人生做了很多准备,积累了大量的潜力和能量;却在人生最鼎盛的时期,“被燃烧弹炸毁”,茫然不知方向,甚至不知如何继续人生。 保罗本来是行动者,是主语,与死神搏斗;后来成为被动者,是宾语,被死神扼喉。
在追求生命意义的旅程中,保罗一路前行。第一期治疗初见起色后,他又拿起神经外科的手术刀,回到他最爱的手术室,并且开始写这本书。直到他的肺癌再次复发,病榻之间他仍希望为世界留下一些什么。
直至,二期化疗无效。三期治疗失败。2015年3月,在家人的陪伴下,保罗安然去世。
保罗去世后,这本《当呼吸化为空气》面世了。于是,我们得以窥见一个勤奋、智慧、敏感、多思、幽默的神经外科医生这短短一生,体会他面对生死,探求意义的心路历程。
正如塞缪尔·贝克特的诗句说道:“我无法前行。我仍将前行。”这也是保罗。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_10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