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的大学》读后感800字
首先点评本书,在我读书的过程中,微信内部又对它进行了一次更新,新的排版比原来美观,然而那种心情变得不似往常了,书是好书,搜集了以往几个大家的文章,虽无醍醐灌顶之意,但有时代契合之感。几乎每一篇文章里读到笑点,看到触动的地方,有那么些时刻,想投身于北大清华,去做一个学术的游子。然而只好想想,努力地让每一天都有些印记,日后踏上江湖,也不抛弃学生时代的理想,也不能抛弃学生时代的努力。眼前,生活中会有人,接触过社会,目睹过一场又一场游戏,得到了那种区别于一般人的经验,然后开始厌恶了学生单纯,善良等的品质,心中充满了对于青涩,幼稚的鄙视,像太宰治一般,活在了三不三,二不二的世界里。最后没有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反而却丢了本真。能有多少是按照几千年来血的经验教训走出来的呢?其实根本没有一个人。无论自己过得怎么样,学到了什么,都是伴随着千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他人之影响,或好或坏,有明有惑。如何成为一个不受人惑的人呢?“拿证据来!”。必须自己能够不受人惑,方才可以希望指引别人不受人诱。但是一些事情的动向好像就是以讹传讹的,像那天给师弟师妹们办活动中玩的游戏一样,你根本不知道哪一环被某个人出错了,如果全都抵制不说,那么这种错误也就只好烂在那个人的头顶的空气里,虽然周围人全然说着不在意,但某些好事者一定会揪出错误来,但大多数受过正常教育的人都不会成为好事者,当然,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人在情境中,也总是好事者为难“好事者”,还好,地球人中的正常人士像海洋在面积上的比例那样,才不会搞出太过于违背文明进程,但是迪迦那个时代是怎么回事儿呢?或许卡蜜拉式的人物太多了吧,但是也总是“黑吃黑”,即使一部分懒散的白色被黑色吞噬,但是另一部分白色抱在一起成为可以打击黑色的力量,balanced of yin and yang.成人之后的事情有所艰难,千分之二的个性,也就这样了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那时的大学》读后感_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