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烛烬(马洛伊·山多尔作品)》读后感_2600字

《烛烬(马洛伊·山多尔作品)》读后感2600字

我的阅读

1

这是一本读过之后就不想去翻第二次的书。

书从很远的地方寄来,到达身边的时候已经是二十多天以后。因为下了几天的雨,金沙路的地面显得潮湿而发亮;同样发亮的还有树木、房屋、车流,以及行人眼中渗透出来的各式悠闲与淡然。这只是一个平凡的小镇。

在日复一日的事物里穿梭,很容易生出一种“一生不过如此”的错觉。你想啊,当身边的一切因着多年的共生变得熟悉无比,所到之处皆成了“这儿是你,那儿也是你”的桥段,生命中陌生的部分就像一夜被清退的首都低端人口,只能远远潜伏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人生这样也许更为可怕。

寄书的人说,书中有惊喜。我穿过人流和金沙路去取它。

“你快找找。”

我翻了翻,是一片树叶。这片七年前诞生于某棵树上的叶子显然早已死去。我将它拿出来放在书上,白色的封面衬托着它,窗外摇动的是它的同类。它们是同一物种的不同形式。

望着它,或许可以得知一群树木生前的肖像,可以得知死亡并不是所谓的终结。就像前几天,一个人坐在影院里观看《寻梦环游记》,听到埃克托告诉米格:只要被人怀念,就永远不会消失;即使老成可可那个样子,“死亡并不是真正的告别,忘却才是”;或者像叶芝那样: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假意或真情。

读书的时候,雨在外面一直不紧不慢地下着。雨下得很小。今年的秋雨似乎比往年多了一点。雨落在黄杨木上,落在不远处的小果园里。

突然想对你说,细到微处的雨不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它没有完整的轨迹可循,感觉到脸上湿了,手上冷了再去找它,从下往上地找,才能找得到它。所以《箜篌引》里说:露脚斜飞。

就是这样,细到弱小的雨,像一条条从地上出发的射线,它们不是从空中来的,而是从湿漉漉的树叶上来,从繁重的木槿花、芙蓉花上来,一点一点地移向空中,往虚无中去。

它们只有脚,它们并不需要身体。

书读完了,我将树叶放在160页和161页之间。在书中,这里是克丽丝蒂娜将要死去的地方。

多年以后,亨利克自以为已经宽恕了一切,年迈的他抓住那个当初急于逃离的男子,惊奇地对这位朋友兼自己妻子的情人赞叹道:“可能我从未见过她像此时此刻这样美丽。”而康拉德什么也没回答。

我记下这里,只是因为马洛伊自己说过:“事实是一部分的真相。”

也许多年以后,当寄书的朋友和我再次看到所写下的这段,会发现变化的不仅仅是一片树叶被摘下多久,被抚平多久,被一些手几度展开又合上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人们一生中的各种巧合、相逢、分离、身不由己的撤退与崩坏……等等。我们会带着各种情绪来看它和再度理解它;也有可能像书中的亨利克,因为多读了几十年的书,因为多等了四十一年,就觉得人生除了原谅自己,再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面对已经过去的事实;我们也可能像康拉德,什么也不敢说,而只能将身子藏在椅子里稍稍地动弹一下,来表示我们对命运越过时间的长河还能伏击自己的敬意。

由衷的敬意。毕竟抵达和离开都是令人叹服的。

一片树叶离开了枝条,又离开了抚摩过它的事物,在它青春时,它可能想过自己应该像一只蝴蝶在秋天来临的时候自然飘落,应该在凉爽、萎落、枯败的花园里,像夕阳宣泄完最后一股愤怒,之后成为一名悲观的纵火者,将自己与环境燃成一团。但干枯发硬的它如今只能孤零零地留在这异国他乡了。它有什么可以纪念的呢?如果只是一个人随手摘下,却妄图要另一个人用尽余生去保存。

克里丝蒂娜真是悲观极了。

2

说说什么样的感情能够挽救你吧?或者说说康拉德,你就明白什么样的感情能够毁灭我们了。尽管我们并不相信毁灭一词。

一本书的爱情与王尔德的所说并没两样:“人生因为有美,所以最后一定是悲剧。”

克丽丝蒂娜是谁的爱人?她从家里赶来,只身驾了一辆单匹马的轻便马车。她脸色煞白地站在门口,亨利克早早地就在房间等候。他望着她,望着她突然平静下来的眼神逐一地扫过那些家具、画、工艺品……最后落在那张宽大的沙发床上。他的目光追随着她的目光,一如往昔——之后是她的人,她扬长而去的背影。

离开阅读的人往往会发现,每一个自己喜欢过的诗人、作家,在他人眼里其实不过是寡廉鲜耻,道德败坏之辈。顾城如此,王尔德如此,拜伦也是如此。“我对你的爱就是对人类的恨,因为爱上了人类,就不能专心爱你了。”

二十岁的时候,我们还能站在王尔德拜伦一边,对着道德和准则叫嚣不已;二十年以后,我们成为耶和华,拥有了审判人心的权力。二十岁的时候,有人说爱你,我报以微笑;二十年以后,我们勃然大怒:怎么能说出如此毫不害臊的蠢话。

如果阅读有用的话,佩索阿曾在《自决之书》里告诉过我:爱仅仅是厌倦孤独的表现……因此,爱是一种怯懦,一种对自我的背叛(不去爱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但阅读并没什么实质的用处。

所以康拉德果断离开了克丽丝蒂娜,只有他能找到“不去爱”的理由;而克丽丝蒂娜沉默下来,那漫长的八年里她不过想让人们认同,生命的内容不是别的,是那有一天打动了她的内心和灵魂,之后永远燃烧到死的激情。

没有人敢问自己:是否激情真是如此深邃、如此邪恶、如此伟大、如此的没有人性?

她死了。这世上从来没有一本书能够真正将其情感传递给它的读者,能够传递的,只是那种情感中所蕴含的智慧。可能人生其实是虚伪的,我们只需用不曾经历的痛苦去体验他人的痛苦,就能得到痛苦;用不曾经历的爱去感受他人的爱,就能得到爱。

她当然死了,不管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如果她经历过这个,那也不过是白活。

我从不相信谁有制造死亡的能力,哪怕是一本书中所涉及的谋杀与自绝。很多时候,死亡应该是生长在路旁的野草,就像此刻我正在毫不费力地老去,看着窗外摇曳不安的树枝,轻风又开始吹过小果园了,轻风鼓动着每一片树叶离开它的母体,鼓动着它们在地上焦虑不安地打着转儿,鼓动它们道出自己身上那些即将死掉、终将腐烂的往日激情与秘密……

“事实是一部分的真相。”

“我又能拿这类低廉的真相,一个已经不存在了的肉体秘密怎么样呢?”

蜡光越来越暗。每样事物都可能是这蜡烛燃烧后留存下来的灰烬,它们配合着这个世界的日升月落,配合着我们,配合着洛丽塔熄灭了亨伯特的欲念之火,使我们的未来倾向于更光明与道德的一面。

有时候,一本书就像一处故居,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但阅读至少能帮你解决一部分这个世上暂栖此身的麻烦。

记得在兰多的诗里,也有灰烬,也是这个样子的冷漠与豁达: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你当然不屑。这世间的每一位爱人,原不过是她疼痛的水面所产生的波纹。


2017.12.02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烛烬(马洛伊·山多尔作品)》读后感_26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