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_1400字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1400字

对一项工作的热爱,是持续坚持的最大动力。但将工作做到极致,仅凭热爱远远不够。他们精湛的技艺、低调、甘守寂寞的性格,无一不决定着他们职业命运。在“匠心”外,他们仍有许多值得称道、学习的优点。
■ 守寂寞
师承制是剧中一再提到的特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匠人,他们仍沿用“小班制”的师承模式教学。而师傅给弟子立的第一条规矩就是守住寂寞。
不问来路,初入门的徒弟,需磨三年基础功,经师傅允许,才能接触普通文物。
徒弟们称头三年为磨性子。因为文物的修复不容有失,修复人稍有不慎,轻则造成损伤文物,重则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这三年的匠人训练班,看似枯燥的基本功训练背后的含义是:养成职业习惯、改变浮躁心态。
成长次第清晰的师承制,老一辈师傅的做派慢慢渗透成为徒弟的生命底色,徒弟渐渐修炼得如师傅一样温润、沉静。这份以妃嫔冷宫为办公室的工作,他们一做就是几十年。
同名书中对钟表师王津的形容是“他像用清水洗过,格外朴素”,对漆器工匠闵俊荣的形容是“温而厉、恭而安”。故宫以一墙之隔,把墙外的瞬息万变与墙内的清净悠远隔断。喜欢热闹的,一枝红杏出墙去;耐住性子的,成了隐居北京的一代名匠。
正是这种“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定力与专注,隐隐安慰了这个变幻莫测的时代”。
■ 勤钻研
漆器工匠闵俊荣为了修复古琴,特意去拜师学习弹奏古琴,进而学做古琴,最后才获得修复古琴的资格。如此笨拙、漫长迂回的方法,恰恰体现了他勤于钻研的恒心。
“好的工匠,一定是通过笨拙的学习之道成长起来,期间绝无捷径”,是闵俊荣的工作理念。他认为,对器物修复之前,必须确保自身水平已达到修复要求。而检验是否达到要求,首先要对它有充分的了解、认知、研究。格物致知,是修复入门要求。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些名言警句我们自小熟读熟记,践行终身的却少有其人。作家格拉德威尔也提出,“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这种说法未必完全正确,毕竟方法也很重要。但也从侧面反映:无苦功,不大师。
■ 肯取舍
目前处于徒弟位置的匠人,年轻、学历高,大多是央美、清美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生。对这些读艺术出身的年轻人来说,除了要做到守寂寞、勤钻研外,还需在修复和创作间作出取舍。
文物修复,首要原则是“修旧如旧”。这个原则要求修复者不得同时搞创作,以免在修复时不自觉代入个人观点。而艺术创作是艺术生的一种本能,毕竟他们在学校就是被当作未来艺术家来培养的。在工作中克服艺术创作的冲动,是这代年轻匠人的难点。
他们也许曾梦想成为一代艺术创作家,后来却成为默默无闻的文物修复师,这其中的落差只有本人能真切体会。旁人能看到的是,得益于他们的某种舍弃,更多历史产物得以传承。
■ 愿埋名
对大多数国人来说,故宫是个充满神秘气息的地方。从事修复工作的匠人们却可以随意进出其中,随意接触各种名贵玉器名画,仿佛比一般人幸运百倍。
但在镜头下,他们与普通人无异,工作态度严谨而放松。文物的修复对他们来说只是一项平凡的日常任务。在已享年千百年寿命的文物面前,他们无名无姓,雁过不留痕。
他们以严谨的工艺与无我的精神,以不动如山、沉静如水的耐力,在广阔的历史洪流中终日跋涉,追求历史的传承与重现,却又甘于隐姓埋名于青铜铁锈、名画故纸堆里,任自我消融。
~~~
没有一项工作是轻松的。
背后必定很努力,才能表现得毫不费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_14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