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癌症楼(诺贝尔文学奖经典)》读后感_1100字

《癌症楼(诺贝尔文学奖经典)》读后感1100字

癌症楼是1954~1955年俄罗斯社会的缩影。
小说中人物共同面对的两个境遇。一个是癌症,一个是极权。
前者是自然生命的威胁,后者是社会生命的戕害。
癌症是平等的,而极权却导致极不平等。
于是,有人死去,有人挣扎,有人逃脱。
科斯托格洛托夫自由了,为此他付出了14年的劳改和身患绝症的代价。他宁愿放弃治疗也不愿接受可能会导致他丧失男性特征的“雌酚”的注射,为了维护自然性生命的尊严。从癌症楼走出,知道余日无多,但他却像获得新生一般充满欣喜。在禁锢中虚度十年,不如在自由中生活一日。
他离开了薇拉,选择了远走他乡。因为他知道10多年的流放生活已经使自己无法适应现实生活,何况绝症在身,他不能给薇拉未来。能做的就是给薇拉一封信,表达爱意与歉意。爱情最好的结局未必是:在一起。
农民出身的舒庐宾,不公正和灾难造就了他的睿智和阴郁。术后在漆黑的病房里孤独地呻吟……喃喃低语着“我的生命是宇宙精神的一小块碎片”。
瓦季姆是一个思想比较温和的改良派知识分子。读书很多,但缺少对现实深刻的洞察。他的很多观点受到主流书籍的影响,以至于虽能看到现实的弊端,却不能认清根源所在。他觉得“现在比过去好”。他终于等到了胶体金,可以接受可怕的放射治疗,来延续他的生命。
焦姆卡很不幸,年纪轻轻就要因疾病而截去一条腿。他单纯善良,遇到了同样不幸的阿霞,一个因疾病而要失去一只*房的女孩。两个残缺不全的人,最后拥有了真挚的爱情。让人略感欣慰。
西布加托夫在病死边缘得到了重获自由的消息。
总是忙于帮病人诊断和治疗癌症的东佐娃最终也罹患了癌症。却因为繁重琐碎的工作而贻误了病情。
高干鲁萨诺夫暂时治好了他的肉瘤,坐着他儿子驾驶的车出院绝尘而去,差点撞到科斯托格洛托夫,鲁萨诺夫嘴里恨恨的骂着这个“阶级敌人”。虽然外面的局势正在变化,但是他的“幸福生活”坚如磐石。
……
科斯托格洛托夫走出癌症楼获得“新生”的第一天被看做是他“创世的第一天”。作者用了整整一章来写他眼中的烤肉、药店、酒馆等在自由人看来极其稀松平常的场景,充满黑色幽默的味道。还有动物园里被囚禁的动物们,那只被“自由”的个别人弄瞎了眼的猴子,让人不得不去深入思考自由的内涵。
极有意味的对白俯拾皆是。比如生存意义的争论,社会主义到底应该先发展经济还是道德(个人认为这二者根本不可能兼得)的争辩,幸福真谛的看法……
极权是社会的癌症。躯体的癌症毁灭的是个人,极权毁灭的是所有人,没有谁可以幸免。
坐在夜幕城市的路灯下,路上是穿梭的车流和来往的行人。夏日的晚风吹过,头顶葱郁的树冠像绿色的火焰轻轻摇曳,那是生的欢喜和自由的舞蹈。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癌症楼(诺贝尔文学奖经典)》读后感_11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