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1500字
读了此书,我对胡适敬佩不已。治学严谨,古文中字词难懂,凡有解释的,皆有严格的考据根据,凡不确定的就老实说这段话难解,看不懂。而其如自序中所说的,研究古代哲学的一个目标是要将学说的核心逻辑,相互之间的影响,和相互之间的差异所在,和各家之间的关系搞明白。确实于哲学只有这样才算研究透彻。
读此书方理解孔子最根本的思想,是“正名主义”,这与宋明理学穷万物之理是一样的。仁者人也,仁就是人“应该”有的样子。只要人人都做到其理当如此的样子,就是符合天道,甚至于结果都丝毫不论。易是一种对真实世界的极其模糊的抽象,抽象过程中已经损失了许多信息。但孔子却反过来要用这个模型去规范真实的世界。所以孔子只是一味的说人该怎么样。墨子就切中要害地反驳儒家,说儒家从不解释为什么。比如儒家崇尚乐,却也不解释为什么要崇尚。说人该怎么样怎么样,或说什么样叫仁,也从不解释为什么。
后来宋明理学试图做出解释,通过混淆物理与伦理,将“人是什么样子”和“人该是什么样子”混淆。理学家说人作为人,当然有人之理。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万物都符合自身的规律,遵从一定的规律。规律当然是有的,可是理学家实际要寻求的是人“该是什么样子”,并不是规律,而这个问题我们如今知道是根本解决不了的。王阳明就试过理学家的方法去探寻“理”,结果发现这事儿压根儿不可能。理不在外物,而在心中。也就是说,道德观念只是在人的心里。(此段不是此书内容,乃是对儒家后世发展的评价,也为了说明后世的发展在学说的“基因”上就注定了)。
而墨家,简直就超前两千多年。墨子这个人怕是穿越回去的。
其名实之论接近维特根斯坦的观点---名是拥有类似属性之物的代号。其“法故之论”接近科学的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范式---提出假设(故法)-重复实验(效),以及可以应用(技术)。这也就怪不得墨家有很多机关器械!但是毕竟受当时科技树限制,只能做些力学光学机械装置。
这比儒家不解释缘由的“正名说”超前太多!宋明理学也只是形而上地说一通无极太极这看似无所不包实则空无一物的“大一统理论”,看似能推得天理人道,实则漏洞百出。
而且墨子的兼爱类似于基督教教义,“天志”说也十分接近“上帝意志”的宗教信仰。
由此可见墨子是一个有很好的科学哲学已及宗教学素养的机械系理工男。
最后一章,论哲学何以消亡。第一点怀疑主义,古希腊也是如此。大概因为人类在当时的发展水平确实摸不到门道,只有逐渐摸索到数学和科学范式,才真正对自身的“理性能力”有信心,否则,在几百年的论辩下仍是各说各理,做不到科学范式这般对错可以检验,不似数学这般逻辑严谨放诸四海而皆准。 而墨家稍稍摸到门道,基本已经有了科学范式雏形,有了归纳演绎,但终究不成气候。需要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那样蔚然成风,使研究哲学成为贵族风尚,才能涌现出伽利略牛顿笛卡尔这么多的大师人物。光靠墨家这样一个学术宗教团体是不够的。
归根到底,思想能否繁盛不在于其正确性,而在于是否能得到政治经济力量的支持。第二点和第三点所谓狭隘的功用主义和政权的专一主义,实际上是一回事,正因为这种狭隘的功用主义是于统治者有大功用,因而被专一地弘扬。依傍着政权,儒学才一统天下。所以这不能怪荀子思想狭隘,也不能怪秦始皇目光短浅。这是政治历史规律所致,人力不能改变。假设中国不是这样的大平原地貌,没有常年水患边患对大一统集权政府的需求,而是和地中海一样,是一种海洋文明,那么商业就会得到重视,墨家的科学技术就能得到资本的拥戴,而最早以坚船利炮称霸世界的,就不会是欧洲而是中国。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中国哲学史大纲》读后感_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