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全集)》读后感_1800字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全集)》读后感1800字

无声的诉说

—文物娓娓道来的故事

戒七 | 公元二〇一九年夏 于地球

距今3000年前的一天,希腊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前走来一位衣衫褴褛的人。他拿起手里的凿子,遒劲有力地在石头上刻下了三句警世箴言:

①认识你自己

②凡事勿过度

③承诺带来痛苦

其中最广为流传的一句是“认识你自己”。它像一朵镶了金边的乌云,笼罩在每一位读过他的人的头上,在爱思考的人的心里投下一片不大不小的阴影,驱之不散挥之不去。

我们是谁?来自哪里?又要去向何方?

我相信,这几个问题一定在好奇心重的人的心里萦绕过。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为我们揭示了冰山一角之后,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第三种黑猩猩》、威尔·杜兰特夫妇的《文明的故事》、悉达多·穆克吉的《基因传》这几本经典书籍也给我们带来不少补充性的暗示。其功能犹如拨云见日,为人们带来了一丝希望的光。

今天要介绍的则是一本近几年出版的新作—《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它是BBC广播四台于2010年播出的系列节目的合集,同时也是最新的一次对博物馆自1753年成立以来的活动及未来尝试的复述。

在本书中,我们将穿越时空,去见证过去两百万年中,人类是如何塑造世界,同时又不断被世界塑造的。本书试图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解读文物跨越时空所传递的信息—来讲述这个世界的历史。

众所周知,博物馆的功能便是通过文物来讲述那些历史。陈列其中的曾经埋藏于地底的物件,即便现在已经破损严重或是锈迹斑斑,却依然闪烁着熠熠光辉。作者与BBC节目组煞费苦心地挑选出100件藏品,将5个编为一组,其选材遍布全球又顾及到各个历史时期。

该书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引起了我的注意:

1、惊艳的视角、难得一见的客观

历史通常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尤其在只有胜利者知道如何书写的时候。至于失败者,那些被征服或毁灭的社会,通常只能通过物品来讲述事件。

回溯历史,人们往往倾向于求助文献资料。这样一来,我们就不自觉地站到了胜利者的视角来看待过去,难免被偏颇与狭隘牵着鼻子走,失了看问题的客观。相较于文献,文物不容易带有政治或感情色彩,它是扎根于事实的存在。文物被生产出来,有其社会、文化、政治及经济属性,通过综合分析与猜测,我们大致可以还原当时的情境,物品很少说谎,这比单纯的读文献要可靠的多。

2、随处可见的诗意

人类的历史,应该是由文字与物品共同交织而成的。物品不会主动说话,它需要人们去解读,结合背景去揣测。它们属于艺术品,若要观赏它们,读懂它们,必然需要发挥充分的想象力。这一过程很像是在欣赏一首诗歌,隐藏在背后的秘密,并不像表面上的含义那样显而易见。每一个文物,随着时代的变迁,演变出了新的含义,哪怕是普通不过的锅碗瓢盆,也逐渐散发出灿烂而浪漫的色彩。

3、隐藏着的陷阱

①自卑与自大的情绪

古龙说:“自卑过度往往会转换为自大”。这种复杂的感情,在我旁观书友评论时体会颇深。每出现一件有可能与中国扯上关系的物品,必定会有人跳出来猜测其原产地。产自中原后贩至他国是最常见的一种论调。或者当作者介绍某种掠夺自他国的物品时,“无耻的强盗、杀人的狂魔”等字眼便会充斥屏幕,若该物品是源自中国,几乎不可避免地会掀起一股浓浓的复仇情绪。看得出,作者和节目组总是试图以全人类的视角看待人类发展史,可尝试的结果却并不总是如人所愿,大自然中从不曾存在的国境线,横亘在人们的心中,清晰而深刻。

②信以为真的错觉

文物终究不会说话,所谓的诉说,充其量是通过想象力所做的大胆猜测。无论其怎样贴近史实,也终有失真、曲解、误读的可能。所以我虽极其欣赏作者所做的勇敢尝试,但对其结果仍然存疑。由疑至信,需要持之以恒地对浩如烟海的知识进行积累,同时也需要养成客观、冷静思考的习惯,还要刻意训练自己以提高能力。这对我来说,是除此之外别无他途的唯一选择。

本书如若选取别的物品,可能会道出不同的故事,沿着不同的道路前进,而且有无限种可能性。这本书展示出的物品有着惊人的力量,使我们即刻与生活在遥远时空中的人相连接,让所有人都能在共同的故事里发出自己的声音。

“人类一家”并不是一个华而不实的譬喻。不管这个家庭通常表现得多么功能不良,整个人类总是拥有共同的需求与关注,恐惧与希望。不管是石头、纸、黄金、羽毛还是硅,人类必定还会不断创造出各种塑造或反映自身世界的物品,它们将帮助后人定义今日的我们。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全集)》读后感_18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