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读书随笔》读后感1100字
……狄更斯、简•奥斯汀、司汤达、巴尔扎克……不再是冷冰冰的遥不可及的躺在教科书和文学史上的名字。看毛姆的读书随笔,不只是读书,也读人。知道他们的故事,知道他们的窘迫和痛苦,知道他们的过人之处以及作为凡尘俗世一员的局限,并不会因此泯灭兴趣,反而会激起了重读一遍他们作品的愿望。这样的敬意,比敬而远之好得多。那些作品,毛姆也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一一指出某个章节的漏洞,某个情节的不合理,既客观,又诙谐直白,如同与一个年长的见多识广、幽默风趣智慧的老友谈天。这又是一种“如遇故人”。
不管是谈论哲学还是文学创作,他诉诸个人感受和分析,平视前方,不盲从那些貌似合理、大家都说合理或者人人视为权威的东西。心态平和,态度诚挚,不神化别人,也不摆说教姿态。
不盲从任何力量。即使是上帝。“他许诺给信仰的人以恩惠,同时以可怕的惩罚来威胁不信任他的人。”因为这个原因,他宁可做一个不可知论者,因为“我不能信仰一个因为我不信仰他就要对我发火的上帝。我不能信仰一个还不如我宽宏大量的上帝。”“我们大多数人听到别人的恭维总会感到困窘。奇怪的是,虔诚的教徒们在奴颜婢膝的恭维上帝时,却以为他会高兴。”他有一个朋友是教徒,每次念祈祷文的时候,都要把祈祷书里那些赞美上帝的文字省略,因为他觉得“没有比当面讨好别人更恶俗的事了。”多么可爱的朋友啊。
真不敢相信,我竟然从现在才开始热爱毛姆。我的好友从十几年前就开始为毛姆着迷了。想到这一点,真让我着急:我错过了多少好东西啊?
不过我最爱的一章,还算是第二章“哲学与人生”。 心灵找不到任何安息之处的痛苦,总有找到一劳永逸的书,或者遇到一个智慧成熟的人,来帮助我们解决人生问题的渴望。毛姆说,“我想寻找这么一本书,一本能使我一劳永逸地解决一切疑问的书。解决了一切疑问,我就可以放手去建立自己的生活模式了。”
从古典哲学家到现代哲学家,他都没有找到答案。毛姆用了一个故事:一个年轻国王想成为世上最英明的君主,让全国的贤士们去全世界收集智慧箴言编纂成册供他阅读。30后,贤士们带着5000册书回来了。国王忙于国事,没有时间看这么多书,于是要求贤士们精选。15年后,贤士们带着505册书回来了.国王还是觉得太多,看不过来。贤士们走了,又过了10年,他们带来的不过是50册了。国王却已经老得连读50册的精力也没有了。他命令贤士们再一次甄选,要在一本书里为他提供人类智慧的精华。过了5年,满头白发的贤士们带着这本书回来了,可是国王已经奄奄一息,连这一本书也来不及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一本一劳永逸的书。没有终极智慧在什么地方等着你。
16世纪的西班牙宗教诗人莱昂修士说:“美好之人生,不外乎各人顺其性情,做好份内之事。”
摘自豆瓣(沧浪渔笛 2007-12-16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读书随笔》读后感_1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