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观主义的花朵》读后感800字
也许读书也是分阶段的,在哪个阶段会读某一类书籍。很久不读情感小说了,偶然看了这本书的开头,然后直接去看了结尾,中间又断断续续的往回翻看。
整个故事看上去普通的情节,在廖一梅的笔下其实也是有光芒的,重点不在情节,在于那些思维的火花,在于那些自诩式的表达,所思所感都由第一人称陶然的视角娓娓道来。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摩羯座女孩,一个心底无比明白,却根本把持不住自己的姑娘,一个爱性分离,隐忍压抑,理性又糊涂,想不顾一切最终逃避的姑娘,总之,她的性格很悲观,但也让人心疼。或者说在原生家庭中她是缺乏父爱的,因为整本小说提到家人也都是母亲和姐姐,家里好像没有年长男人的气息存在,所以她和大她很多的陈天的纠葛是偶然,也是必然。
她的性格如此,她会不自觉的掩饰自己的情感,想要靠近又冷漠逃避,这些都是让她和陈天情感崩盘的原因。
可能确实是如此,在有些情感中自我矛盾和抗争的能力越强,自我伤害的能力就越强,但是又没有什么可以抵消掉镶嵌在灵魂里固执又执着的空间,这也许是某一类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或者说是缺憾。
对陶然来说,爱是什么呢?
爱是幻影,是内心的理想型;
爱是可遇不可求,爱是宁缺毋滥;
爱是不断让步,不断放低身段;
爱是包容,全心包容,一切包容;
爱是无声无息,无因无由,无怨无悔;
爱是温暖的,柔和的,让人向往的;
也是卑微的,会让人恐惧的,让人疲惫的,想要靠近,又想要逃避的存在;
爱是梦寐以求,爱是求之不得。
在璀璨的时刻想见暗淡,
在繁华的时刻想见落寞,
在喧嚣的时刻想见寂静,
在热闹的时刻想见孤独。
这就是悲观主义的花朵,从内心逐渐绽放,弥散到面庞,最终凝成疏离矜持的表情,仿佛没有年轻过就已经成熟老去,仿佛没有经历过就已经看透世事。就像花朵的悲哀在于还含苞待放还挂着露珠的时候就已经被摘下,还未来得及享受晨光就面临着衰老和消失。
悲观主义在这本书里纵然是根深蒂固,但无论如何,花朵终究会在最后绽放,绝美,但也…绝望。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悲观主义的花朵》读后感_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