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孤独的旅程》读后感1700字
这是读的贾平凹的第三本散文集,也许是因为出版社的不同,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好几篇我在前两本书里看到过的文章,不过还好,这些文章都是高质量的,好的文章读一遍有一遍的收获。
老实讲看贾平凹的书我有一种亲近的感觉,尤其是老师在一些词汇的运用上让我更是亲近。小时候我是在河南长大,河南的有些方言(如大,圪蹴,熬煎等)在老师的文章里我又重遇,那种听到到乡音的感觉,如同用最锋利的匕首刺破所有的厚厚的伪装直抵人的内心。
我认为在每个作家中心中,其实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的城。莫言的是高密,刘震云的是延津,贾平凹的是棣花。如果这座城是基于现实意义上的虚构,它是可以在心中千年不变的。如果是真实的呢,他就必须像面对父母一样面对它时刻发生的变化。这个变化就像是误打误撞进入新鞋里的一颗石子。刚开始的难受我们认为是新鞋的不合脚需要磨合,可当磨合期过了,你发现原来一切都是石子在作怪。你拿出了石子,却发现没有这石子你倒不适应这双鞋了,于是新的磨合开始了。其实人的一生不也是如此,对于人、对于时、对规则、对于世界,最初的短兵相接就像是一颗石子进入新鞋,需要磨合。等你磨合的差不多了,又起变化了继续磨合。直到最后你适应变化的频率和变化发生的频率相吻合,那种人生最美好的动态平衡也就产生了。
一个人关于故乡的的记忆来自来自很多方面,在我看来主要的来自如下几方面:一则是裹腹之味;二则印入脑海之景;三则放在心中之人与事。裹腹之味,并非山珍海味,可能只是儿时解馋的小吃,十几年未变的老味道或是父母的拿手菜的味道。脑海中的景则是童年的战场、游乐场或是别的什么美好或刻苦铭心记忆发生之地。心中之人与事,父母、亲戚、同学、朋友、敌人或喜欢的姑娘等等以及与之相关的事。所以,所谓的故乡,是味道的故乡,是人的故乡,是记忆的故乡。如果当味道不再,斯人已各奔前程,记忆渐渐被遗忘,我们是不是都成了渐渐失去故乡的人。
说的有点远。可正是因为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变,都在渐渐的失去,让生命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旅行。所有出现在你生命的人或事或物都是暂时的陪你一程,至于那条通向终点的路有一段注定是要独行的,而之前的所有都只不过是在为这段独行做的准备!
前几天我突然有了一个想法:“在生与死之间直线的距离最短,可是很多人是不愿意这样选择的。”也就是在生与死之间很多人不愿意选择直达,而是愿意一站站的停靠,一次次的再出发,通过不停的折腾,去经历,去尝试,去勇敢的面对未知,去让自己的人生在一步步的走向终点的过程中,慢慢的丰满起来,也让生命的意义变得完满。
说了很多,都和要说的这本书没有太大关系,但也并不是一点关系都没有。通过那些文字我看到了一个自在的贾平凹,那是一个可以为了一碗几块钱的面而驱车几十公里交几十块钱过路费的人;那也是一个在母亲去世几年后仍然不能释怀,看着挂在墙上母亲的照片以为母亲在逗他故意躲到相片里去的人;那同样是一个认为吃饭不出汗等于没吃的人等等。那样的一个人,在我卡莱是一个“恢恢乎游刃有余”的人。而那样的一个人也是在走过了生命这趟孤独的路程,在不断的失去、不断的承认和接受变化、不断的思考中得到的。
思考其实也有主动与被动,主动的去思考的人是这个时代的弄潮儿,被动思考的只能是被这个时代所裹挟。
人生,很多人都对它有自己的结论,也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可就算我们有这样多的先贤遗赠,很多人还是过不好自己的人生,原因为何?我的判断是:因为我们太依赖过去和未来。受了伤就借一段回忆就着痛苦吃下,然后安慰自己没事的、一切都会好的;遇到事情,手足无措了或者承受不了了,就向明天透支一段时光让自己缓口气,然后明天继续。所有的困难和伤痛都只是一块块巨大的拦住你的前路或截断你后路的巨大的冰墙,你要想打破这些只能是自我升温、用饱满的激情、更足的干劲去应对,而不是持续的自我降温。所以要想活的明白要有足够的激情,更更重要的是方向要对头。
说了很多,都是我一家之言,最后还是要感谢老师,他的文字让我重温了已经消失很久的乡音,也让我对自己该如何走自己这趟孤独的路程有了一些感悟。谢谢,谢谢所有的陪伴,人,事,书等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生命是孤独的旅程》读后感_1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