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读后感800字
几年前读过这本书,具体内容已经忘的差不多了,书皮上的那句话:“爱是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和书末的那句:“无念之愿,无为之为”,却是被想起了很多遍。知道李雪,源于武志红,也诚如武在序里所说我是属于他们共同读者里更喜欢李雪的那一类,相比而言,李的文字更有灵性,更符合心理学的需要。
书的受众不仅仅是所谓“父母”们,没当过爹妈,一定是当过孩子的。原生家庭是不是会对一个人的生活造成致命的影响,姑且不去论,没办法去量化,顶多是由普遍现象出发去论及的归纳,总可以找出个案去推翻书里的一些观点,这很容易但毫无意义。因为她也清楚的告诉你:
“别人的真理只是自己的道理,当我“杀死”自己而让道理活下来,一切道理都只是解脱的障碍。我们不再阻碍能量的流动,当下本身即是真理。没有头脑评判参与的体验,就是全然的体验,是觉知的最终境界。觉知是开始,亦是结束。觉知是觉知者,亦是觉知对象。觉知是手段,亦是目的。觉知就是全然的体验”。
“觉知”是只有自己能完成的过程,所有的方法论也只有在觉知的基础上才有意义,这也许才是正确的心理学应该宣扬的。人跟人之间是有一种无形的能量联接着的,看不见摸不着却决定着关系的质量,当事人也许无法描述出来,但一定是可以感知的,对亲密关系来说更是如此。这就注定心理学有其本身的障碍,无论多么不含控制性的文字和方式都有其“控制性”,“觉知”本身也会成为迷障,如何始于“术”,最终脱于“术”是个难以客服的问题。就像长期接受“心理治疗”的人很容易对其产生依赖,除非有极高的悟性不然肯定没办法通过心理治疗根治“心理疾病”,因为双方关系的链接是有“前提”的,可能大多要归于“毛爷爷”,诸如书里最后的扫二维码之类的东西,真是个完美的“bug”。也许只需要顺应人的“本性”,可以有术的辅助,但只有丢开术才能“不败”。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读后感_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