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阅读》读后感1700字
作者深受著作《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影响,抱有“阅读越主动,越高效”的核心理念。为体现“主动”阅读,作者提供了一方法:共振阅读法。掌握共振阅读法,能用该方法画出共振地图,就掌握了该书的精髓。如果说《如何阅读一本书》是读书的理论书籍,那这本书则更侧重于实践,动手画图。
一、共振阅读法(一)什么是共振阅读法
简单来说,就是先确定阅读的目的,然后调整好自己的呼吸,接着随意地翻阅,再以“三幕剧”的结构去阅读,最后感应到书中的“能量”,并绘制出曲线。
能量的凸起处是凭借自己的感觉画的,可能是自己感兴趣处,也可能是书籍的重点。
(二)如何画“共振地图”?
1. 写出书名、阅读目的,想象自己与作者对话场景,写出作者名字,并且写出自己与作者的对话气泡填充内容。
作者角度:作者想表达什么?(希望你通过阅读发掘内心真正想做的事,并行动)
读者角度:作者为什么写这本书?(帮助读者提高阅读效率)
2.画三栏表格,在表格右下角记录书籍总页数,从右上至左下画出“能量”曲线。在感兴趣的地方,标记6个“↑”符号(平均每栏标记2个),写出大致的对应页码,确定优先级。
3.依次翻到相应的页码,每页码记录4个关键词。
4.再次关注阅读目的,找自己感兴趣的关键词,再次到书籍对应处阅读,解答自己的疑惑,记录到共振地图对应关键词下方。
5.制定行动计划,在三栏的每开头写周月年计划,并为行动计划拟定主题。
(请参照书内的“共振地图”图片)
二、谈谈自己其他收获改善阅读状态,更有效率的深呼吸方法
读书的效率与读书状态有关,注意力越集中越高效,但通常注意力能维持20分钟,为了更好的集中注意力,书中介绍的“一分钟深呼吸法”可以帮助我“放松”,改善读书状态。
理性看待阅读效率差的事实
了解并记住那本书的写作要旨、掌握其内容、理解作者观点的原创性,并找到切入点、品味其文笔…… 如果你觉得第一遍阅读就要做到以上这些事情的话,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
成为阅读的输出高手,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需经历通读->速度->泛读->熟、精读。而我通常会对通读后的对应书籍要求过高,这也导致我完成不了预设的目标,对自己能力产生质疑,产生负面情绪。理性看待自己,减少第一遍看书的“需求”,从“弄清作者的写作要旨”开始。
新的发现:防止思维定式
这里思考的是看目录的利弊问题,作者是这样说的
如果你就是要以’准确把握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为目的,那么是可以先看目录的。但是,如果你想要尽快地从书中获得自己想了解的信息,那最好还是不要先看目录了。“作者想表达的内容”与“读者真正想了解的内容”未必是一致的。
作者是怕目录限制了自己的联想思维,思维定式~我看书前是先看目录的,因为能最快了解书中的结构和了解本书的内容,而我下一步会通读。这里告诉我其他快速了解这本书的方式---随意翻翻。如果我读书的目的性很强,我选择看目录,如果我漫无目的,那就随意翻翻。
重要的快速阅读理念:从整体去把控
就如去美术馆参观画作,怎么欣赏?当然是从整体上去观看画作,再关注画家的笔触、所用画具材质等细节。阅读也是一样,不拘泥于文字,考虑大致的感觉。
书评相关
- 谈起某本书,无法避开三个要点:①书名、作者②作者观点③自己感兴趣的点。
- 要想写出点赞数较高的书评,秘诀是要制定一具体的读书对象,定位受众人群,不能漫无目标。定位目标人群能是引导你正确交流的方向,文章看起来更“柔和”更有“感情”减少“生硬”,读者看书评时会有种和自己对话的感觉。
- 在写书评时,要换位思考:思考读者“现在他正被什么问题所困扰?”“他读了这本书以后能解决什么问题?”“他会对书中的哪些内容感兴趣?”这样三个问题。
以上就是本书评的全部内容,我从介绍共振阅读法画图,和我对书籍其他收获这两方面介绍了这本书。我最近的阅读效率很低,也在想改善的方法,很巧~2018.10.13那天在芹芹姐在朋友圈看到她画了一份共振地图,那时觉得芹大佬画的线挺好玩的,上面的字密密麻麻勾起了我的好奇……,好吧,实话是想联系联系芹大佬(反正她也看不见 略略略),就这样接触到了共振阅读法。读后实践了一次,我觉得共振地图画起来不难,就是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使用,不过不管是否能坚持,能从中获取收获就是好的,希望读者能更有效率的阅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高效阅读》读后感_1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