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想Ⅰ: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读后感800字
《贾想Ⅰ》/ 贾樟柯 ��
早些年还学不会静下心来看电影,科长的电影于我而言太过“沉闷”。后来看了《小武》,看了《山河故人》,才渐渐明白,有些电影是为了“用无边的黑暗照亮黑暗”而存在的。电影可以是梦,也可以是真实的记忆。
在这本贾樟柯电影手记中,提及了有关于电影的前因后果。贾樟柯似乎要把整个生活轨迹都搬来与电影对照,试图为我们阐述他想要表达的是曾经发生过的,是有确凿前因的;却又告诉我们,不要去追溯事情发展的清晰脉络,因为最后留下的和接受的,都只有事实,这便是电影的后果。
这是他的哲学与逻辑,是他诗篇里朦胧的事。
无论是在他的自白里,还是在旁人与他的访谈里,我们都能看出这位导演的任性。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我仍然觉得导演要广开言路,但归根结底电影仍是独裁的艺术。”他在寻找的,是大部分人试图沉默和掩埋的。
在某个瞬间,他突然意识到我们都势必要成为不一样的人,那他的归宿将会在哪里呢?于是他出走去更辽阔的世界,再回到家乡,拍他最熟悉的故事。他的电影离不开一些必要的存在,那便是他故乡的影子。所以他必须任性地抛开所有不一样的声音,去抓住心里的声音。
我喜欢达德利·安德鲁对贾樟柯的评价:“他是一位电影诗人,展现了迷失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人和他们的国家。”这是一本关于电影的书,我却觉得贾樟柯的文字更让我有所触动,仿佛在冬夜里烤火,听他缓缓道来那些年。他的浪漫与他的真实看起来相驳,可却是他的真实造就了他的浪漫,浪漫又给予了真实回馈。
我捕捉住这束光时,亮部刚好映照出「贾想」二字。觉得奇妙的同时,联想到了科长在书里写到的刹那片刻。也许就是这样无数被记录被珍藏的片刻,变成了一寸又一寸的胶片,最后变成了让我们能在其中寻找到自我的电影。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贾想Ⅰ: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读后感_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