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读后感1200字
一个人决定要把自己的经历以自传的形式记录下来,其实是很需要勇气的一件事。在引言里也提到了杰克本人写书时的一种几近偏执的状态,不得不说杰克是“垮掉的一代”里不那么“垮掉”的一个。
五大章节的叙述像是一部纪录片,读者都躲在摄影机背后,企图穿越到几十年前,窥探那时的青年生活。第一章里,杰克借萨尔的嘴说:“我一辈子都喜欢跟着让我感觉有兴趣的人,因为在我心目中,真正的人都是疯疯癫癫的,他们热爱生活,爱聊天,不露锋芒,希望拥有一切,他们从不疲倦,从不讲些平凡的东西,而是像奇妙的黄色罗马烟火筒那样不停地喷发火球、火花,在星空像蜘蛛那样拖下八条腿,中心点蓝光砰的一声爆裂,人们都发出“啊!”的惊叹声。(The only people for me are the mad ones, the ones who are mad to live, mad to talk, mad to be saved, desirous of everyth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ones who never yawn or say a commonplace thing, but burn, burn, burn like fabulous yellow roman candles exploding like spiders across the stars.)”于是他一次次的上路追随迪安去往各样未知。
二战之后的美国是怎样的,木心在《文学回忆录》里说过:“垮掉的一代”,发生在五十年代……以我看,其实是大战的后遗症,是人性崩溃的普遍现象。是外向的社会性的流氓行为,内向的自我性的流氓行为的并发症,既破坏社会,又残害自己……主要是文学青年。他们对既成的文明深恶痛绝,新的文明又没有,广义上的没有家教,胡乱反抗……这一代其实不是“垮”,是“颓废”,是十九世纪的颓废的再颓废。”
《在路上》呈现出的就是这样一种颓废。其实能感受到的最大的冲击还是那时的环境塑造出的价值观,所有的人,所有的事件似乎都有一种“过度”感。在路上那样奔波,挥霍时间,颠覆道德伦理,迪安更是喜欢在人群中以飞快的语速一直说话,让其他人都插不上嘴。这与他们在墨西哥看到的“人人都很冷静,看人的时候棕色的眼睛直视着你,什么话都不说,直视看着你,眼神里流露出的是温和以及克制的人性。”截然不同。
萨尔这个人的存在感在书中很弱,他记录下的他与其他人的对话很少,基本都是迪安的话。他与迪安这样的成年男人搭档上路,绑住两人又驱逐着两人的到底是什么。是宏观向前推进的时代,是对“不堪”的浪漫追求,是不断上路拒绝停留的生命抒情。通过萨尔的形象,我看到的是他对一切外物的距离感,他可以去做迪安做的事,变得一样癫狂,但是他似乎永远活在某种清醒里。而恰恰是这种不融合,给予了他独特的旁观视角,抑或是他的记录者身份决定了这份清醒。
以前同人告别的时候,我总刻意留意看这人的最后一眼。最后那一幕里,那人的样子、动作,觉得只有记住了这些才对得起告别前的相知相处。慢慢的,告别竟变得轻易了起来,即使不再确定下次相遇的日期。萨尔在行途中偶尔停留,到了某一天他总能意识到“是时候离开了”,然后离开。对途中遇到的人,他都有一种观赏性的热爱,但分别却从不沉重。他的“在路上”不在乎终点,只寻求某种无目的性。
无论如何,这是对一个时代的忠实记述,且必定高于单纯的“记述”。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在路上》读后感_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