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基因传》读后感_1100字

《基因传》读后感1100字

只有我们人类才想拥有未来。

——汤姆·斯托帕德(Tom Stoppard),

《乌托邦彼岸》(The Coast of Utopia)

追新闻把这本书≪基因≫中文版读完了。作为专业医生业余写的专业科普文,这个印度医生还是蛮厉害的,能把这么枯燥的基因科学发展史写的还不算那么难读。所以有时间有机会可以继续读一下他拿了普利策奖的≪癌症众病之王≫。

事实上科学家很早就渴望“优化人种”。当达尔文刚提出物种起源,他表弟高尔顿就提出优生学,认为以“非自然方式”加快选择淘汰让优质血统延续下去。

这种优生观点以20年代美国强行给因贫穷被判断为“弱智”的妇女绝育,40年代德国纳粹人种大清洗和苏联大清洗使得优生学臭名昭著。

目前对基因和生命的认识(虽然有进步),应该还是不完整的。对于一些高显性的基因病症,科学界发现了基因突变与之的联系(一般是“反向”根据病症诊断变异的基因),但还不确知携带变异基因的显示率(正向:如果携带基因有少可能性发病)。比较成功的是胎前对一些高显率的单基因排除(比如唐氏儿检测)。但是,不是所有变异基因最后都致病,因为基因表现是一个多因素的最后表达。比如乳腺癌BRCA1基因外显不全,携带者大概有70-80%的可能性,但没法预测何时得病或何种病形。著名影星Anglia Jolie, 她就因为有此基因主动提前切除了乳房。

总之,目前(国外)还是以高外显率基因、极度痛苦与非胁迫下的合理干预这三个原则来决定可接受的基因干预形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基因的未来有更多“自信”问题,“可以通过基因操作改变人类的命运吗?” 那么现在问题的症结就不是基因解放(摆脱遗传病的困扰)而是基因增强(摆脱人类基因组编码的形式与命运)了。

所以,“基因编辑引发的最根本问题在于,我们将如何看待人类的未来,以及我们是否应该在改变自身生殖细胞上迈出关键的一步,同时我们在某种意义上要把控遗传命运给人类带来的巨大风险。”

太多的影视小说描述了自然人和改造人的世界。“尽管读懂人类基因组并不需要理解寓言或隐喻,但是它同样也是人类弱点、欲望与野心的试验场。我们在基因组中读写的信息反映了自身的弱点、渴望与野心,其实这些内容就是人性的写照。”

作者并非否定基因优化,因为他认为这个不可避免,当前更重要的事是制定原则。但是,也许他忘了,原则毕竟只是纸上的黑白字,总有不守原则的人跨过红线。

在本书的结尾,作者预测,“世界上第一位“后基因组”人类或许马上就要诞生了”,而且

“人类胚胎基因组改造的驱动力已演化为国际“军备竞赛”,中国的积极参与使之变成一场赌注。

悲哀的说,作者猜对了。

唯一想警告的是,基因本身不会坐以待毙。

“基因本身会罔顾我们的需求与冲动,它们将会在复制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突变。”难道我们期盼基因来个反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基因传》读后感_11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