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使女的故事(同名美剧原著)》读后感_1300字

《使女的故事(同名美剧原著)》读后感1300字

表面上,这是一部类似于《1984》的敌托帮小说。不同于是,《1984》所描绘的世界距离现实要遥远得多,奥威尔像是在做一个思想实验一般探讨了那样的一个极权社会的稳定性,而并未提示人们,从我们所熟悉的这种社会是如何过渡到极权社会的。而《使女的故事》中的世界离我们所熟悉的世界是如此之近,以至于我们的世界稍加变更即可展现出一副可怕的面孔。
在阿特伍德笔下,使美国变成基列共和国的,仅仅是环境污染、生育率下降导致的人类生存危机。由这种无可争辩的自然条件出发,似乎可以理性地导出基列的制度,其中的邪恶竟大多成了一种“必要恶”,尽管也有类似参与处决这样的“天才”发明。在这个意义上,基列不是典型意义上的男权社会,而是“子权”社会,一切都是围绕着生育后代展开的。当然,在这样的框架中,女性遭受了更为严酷的境遇,因为证明自己价值的几乎唯一的方式就是生育。我们所熟悉的有关怀孕和生育的意象,在书中的世界里经历了光怪陆离的变形。
故事中的有些设定属于极权社会的共性,例如,与宏观权力在符号层面的运作(主要作为恐惧)相适应的,是在被统治者之中形成微观的权力结构:无孔不入的监视、告密,就来自于身边的一个个普通人。这是因为,当权力稀少时,哪怕一点点都会让人如痴如醉,而根本不去考虑对这种权力的使用是否正当了。更有甚者,人们被要求参与政权的罪恶,他们背上的道德负疚感使它们更难以通过自居正直之人而与意识形态保持距离。没有谁是完全清白的,而且在罪行中掺入了一种扭曲的快感。
难能可贵的是,阿特伍德无意通过描绘一个敌托帮的世界来反衬今日之现实世界的完美无瑕。相反,今日的一切在故事中因为时代的距离而得到了清醒的透视,我们所经历着的挣扎和矛盾被原样地、甚至有些滑稽地呈现。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恰恰是我们的时代导致了基列的时代,如果我们对滑向极权的危险不加警惕的话。
在我看来,全书最为核心的是丽迪亚嬷嬷的话“自由有两种,一种是随心所欲,另一种是无忧无虑”。它暗示着,我们如今所追求的随心所欲(无人干涉)的消极自由极有可能使得自由最终被降格为无忧无虑(绝对安全),尤其是在恐怖主义肆虐的背景之下。为了安全,人们甘愿在权利上妥协,甘愿成为“被保护”、被管理者。生活在当今世界的我们身上已经深深地种下了这种随时准备为了安全和享乐而牺牲尊严的软弱性格,于是当我们在书中看到基列政权初建之时人们表现出来的那种普遍的妥协和逃避也就见怪不怪了。极权主义总是得寸进尺、一步步蚕食真正的自由的,它依赖的正是人们的侥幸心理,是人们不相信会“那么坏”的自然倾向。
除了主题上的发人深省之处,小说的文笔也是可圈可点。阿特伍德擅长运用穿插倒错乃至一事两解的叙事来表现受到创伤的回忆的特征。而在紧张压抑的社会现实之下,太阳照旧闪耀,花草照旧生长,旧物时而重现眼前,所有这一切使得小说的故事带有一种梦境般的伤感气氛,只是在这种伤感之下的是血淋淋的现实,是不计其数的人的挣扎,连同他们参与犯下的罪恶。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使女的故事(同名美剧原著)》读后感_13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