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行为学1:可预测的非理性》读后感3500字
关于作者
丹艾瑞里,18岁时的一场爆炸意外,让艾瑞里全身皮肤70%灼伤,住在烧伤病房达三年之久。身穿治疗用黑色弹性紧身衣、头戴面罩的他,自嘲为“蜘蛛侠”。
但恰恰是在这段无聊又痛苦的岁月里,那套奇异的“蜘蛛侠”服装拉开了他与外界的距离,使他可以以局外人的眼光重新看待身边的世界,从此有了探索人类行为与经济关系的兴趣。
关于本书
生活中我们常有莫名其妙的举动。你真的会失控?一时冲动就是没道理可言?
本书作者丹·艾瑞里告诉你:错!所有的现象,背后都有经济的力量!社会当实验室,真人做小白鼠,丹·艾瑞里的这本新作──《怪诞行为学》(Predictably Irrational)一语道破,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告诉我们这是为什么,又该如何改变。他比别的所有经济学家都更好地揭示、解释了我们不可思议的行为背后的原因。
作者通过本书中叙述的研究结果里总结出的一个重要教训是:
我们都是棋盘上的小卒子,对棋局里的多种力量认识不多。我们通常自认为已稳坐在驾驶座上,对自己的决策,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具有至高无上的操控能力,但是很可惜,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认识,它反映的是我们的欲望——我们对自身想当然的认识——而不是现实。
书中共介绍了13种力量,分别是:
相对论、供求关系、免费的代价、社会规范的成本、性兴奋的影响、拖沓的恶习与自我控制、所有权的个性、多种选择的困境、预期的效应、价格的魔力、人性的弱点、企业的特权、啤酒与免费午餐。下面介绍几点:
1 相对论的真相
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的知己,无论蓝颜或者红颜,会像连体婴儿一般亲密得“形影不离”。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在能力与气质上,要么高度相似,要么是反差极大。高度相似可以视作“英雄惺惺相惜”,那么反差呢?是的,那就是对比。
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们很少不大对比的选择。如果你知道这个秘密的话,当你的同性朋友请你陪伴他(她)一起约会,那你就需要当心是不是要替人充当诱饵了。
相对无处不在,而人们在选择之前总少不了比较。比较在选择中起到重要作用,一般的比较都是在同属性的事物之间进行。
比如在上面的“约会”例子中,你与同性朋友的差不多,但外貌略逊一筹,异性的选择的时候就自然进行比较,从而增加你同性朋友的约会的成功率;相反,如果你强于同性朋友,没有邀请,最好有自知之明不充当“电灯泡”,除非你“居心叵测”。
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有到了具体的情境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想买一件大衣,却不知道买哪一款,直到淘宝推出明星同款才明确;看到亲戚朋友家宽敞、舒适的房子,才明白自己憧憬高品质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知道同事年薪比自己多5万,才会愤愤不平。
一切都是相对的。不同事物放在一起,会引起我们不假思索的比较。不但喜欢拿事物和事物比较,还喜欢把容易的事物集中比较——可以回避不容易比较的事物作比较。而在商品销售中,商家把这种把戏运用得炉火纯青。帮助你在两难之间进行选择,利用可以预期的行为定价。
系列产品定价策略(空调):
1.xx定频空调:1500元(基本冷暖型) 2.xx定频空调:2000元(基本冷暖型,造型美观) 3.xx变频空调:3000元(功能全面,省电,造型美观)根据不同等级的产品的成本差异,顾客对这些产品的外观和同类产品价格,来决定产品的价格。
该如何选择呢?顾客很难算清产品的价值,在系统产品面前,大多数顾客会选择第3种,把第2种型号的空调放在其中仅仅是充当“诱饵”的作用,比较之后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商家主推的第3种空调。
这实际上折射出人脑思维所受的束缚:我们总靠观察周围的事物以确定彼此的关系。不仅对待客观事物——面包、衣服、手机、孩子、餐馆等是这样,对待无形的体验——旅游和教育是这样,甚至对待抽象的情感、态度等也是如此。
正如20世纪自由思想家H·L·门肯指出,一个人对工资是否满意,取决于他是否比他妹夫挣得多。为什么和妹夫相比?因为这种比较是明显的,也是现成的。这反应出人类不易满足的天性,也可以解释人们为什么很难体验到幸福感。
所以,我们要设法打破相对论的怪圈。相对论误导我们的判断和决策,而乐观的一面是我们可以控制比较的范围,转向能提高我们幸福感的事物。选择之前,圈定自己的目标,不受同类事物比较的影响。也可以把眼界拓宽,理性看到现实,量力而行。
2 任意的一致
李笑来在新生大学和《通向财富自由》专栏中,提出“估值是锚定在价值上,因此忘记价值单纯追求估值是愚蠢的。”
锚定或称锚:
在行为经济学中,指人们趋向于把对将来的估计和过去已有的估计相联系。根据心理学定位,指对某一主题不相关的信息对该人的信念及判断产生的影响。理解锚定之前,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幼鹅效应”。自然学家康拉德·洛伦茨发现刚出壳的幼鹅会深深依赖它们第一眼看到的生物。在一次实验中,他无意中被刚出壳的幼鹅们第一眼看到,它们从此就一直紧跟着他直到长大。洛伦茨把这一自然现象称作“印记”。
我们所说的“第一印象”也可以成为印记。生活在富裕家庭的孩子在长大后一般不会选择廉价的服饰,因为他们在第一次购买服饰的时候遇到的“第一眼价格”对他们以后的购买行为产生长期的影响。那个首次的价格也就是“锚”。这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改变对“富二代”的负面印象,选择奢华并不是他们对资源的亵渎,而是他们的“印记”。普通人眼中的“奢侈”在他们看来再正常不过了。
那么, “第一眼价格”是任意的,是否存在怎么一种“任意的一致”呢?
尽管最初的价格是任意的,但一旦这些价格在我们头脑中确立,它们就能塑造我们目前和未来的价格理念呢?
最初的“锚”有长期影响吗?
在以上的例子中,“富二代”和生活在贫穷环境中的孩子的消费观念迥然不同。我们可以尝试回忆:老人把儿女买的新衣服放在衣柜中仍旧穿着旧衣服;职务晋升后,很难适应同事对你的称呼……习惯和消费理念就是我们的“印记”,过往的一切经历都是我们“锚”,任何问题都可以创造出锚来。这些都理性吗?不,说到底,我们也是一群幼鹅。
在经济学中,“任意的一致”无处不在!商品的首次定价除去成本的因素,大都是“任意”的,并可能受到任意问题答案的影响。一位艺术家委托自己的朋友处理陈旧的家用物品,有一副名家临摹画居然被他的朋友标价20万出售,这幅画的价格在买家大脑中已然确定,形成了他对这幅画的出价意愿,被出售也毫不意外。
首次定价非常重要,直接锚定消费者的心理定价,并将长期影响。在国家密集出台房地产市场政策的压力下,大多数地产商都会坚守价格底线,死扛到底,说到底就是拒绝改变购房者心中的“锚”,而一旦“锚”重新确立,将很难再回到以前。
这也对我们判断和选择有积极的启示:初次决定对随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决定会产生共振效应,过去的锚在初次决定后仍会长久伴随我们左右。另一方面,我们将最初决定转化为长期习惯的过程,基于我们对其他人的行为来推断某事物的好坏,进而效仿,这就是“羊群效应”。还有一种羊群效应,艾瑞里称之为“自我羊群应”——我们基于自己先前的行为而推想某事物的好坏。
如果你一直习惯喝速溶咖啡,一次无意进入星巴克咖啡店后。会被它的价格吓一跳,不过既然来了,就感到好奇:这种咖啡到底什么味道?于是你吃惊的发现自己点了一小杯咖啡,享受它的味道和带给你的感受。
下周你又经过星巴克,你会再进去吗?理性的决定是和这条路上的另一家咖啡店比较,当然也可以回去以后再喝速溶咖啡。
但你会告诉自己:我已经过去星巴克,我喜欢,也很开心。于是又走进去点了一杯咖啡。
几天以后,你再走进星巴克。
……
是的,你已经加入“羊群”了。
看看,习惯的力量有多么强大!“锚”无处不在!当然,我们也可以利用“锚定”把负面体验转变成正面的体验。马克·吐温得出过同样的结论:“工作”是一个人被迫做的事情,而“玩耍”则不是他非做不可的事情。你以后在看到诸如“xx开百万豪车做xx专车司机”的新闻就不会感到不可理喻了吧!
锚一旦设定,就会显示出它强大的力量。我们是否能从“任意的一致”中对生活得出一些教训呢?我们过去的判断和决定是任意的吗?它们中是否只是我们追随最初印记的一时冲动?
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事实上,做一切事情都应该进行自我训练,质疑自己的一再重复行为。抽烟是否可以减少一些,把花费的钱用在别的地方?真的是手机依赖吗?能不能节省下时间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苏格拉底告诫我们:不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
情绪、相对论、社会规范、所有权等每一种力量都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而我们却低估它们的作用。
反思自己的观念和行为,也许会有一些深刻的教训:我们被自然赋予的工具所限制,决策又受限于这些工具的精度和质量,难免对现实认识不足;但是我们可以修正,可以强制自己多角度、多维度重新思考自己的决定,或者运用恰当的工具来弥补与生俱来的缺点。
如果你想听音频就了解书籍的内容,可以关注我们的小雅读书的微信号:jingyazhushou,联系客服哦~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怪诞行为学1:可预测的非理性》读后感_3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