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鼎记(全五册)(纯文字新修版)》读后感1700字
对金庸先生的小说总有一种割舍不掉的情怀,高中时期,每每考试前,都要看一部先生的小说,美其名曰放松心态,以至于考试中将“杨树”一律写成了“杨过”而浑然不觉。大学后、工作后,也是经常拜读,往往手不释卷。近日,先生溘然长逝,总想着再读读先生巨著,思来想去,选择《鹿鼎记》,今人谈先生小说,大都赞其“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情怀,而《鹿鼎记》可谓“反侠道”之典范,再读,总想发现点什么。
《鹿鼎记》主人公韦小宝,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出于风尘之中,从小在特殊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形成了其谎话连篇、阳奉阴违、弄虚作假、出口成脏、见风使舵的性格,这可以说是他在特殊环境中养成的生存本领。同时,小宝又是在中国传统教育熏陶中长大的,他置身于各种茶坊、酒肆中,心向往之的听着《三国志》《水浒传》《英烈传》等英雄故事,故事中英雄人物的忠孝仁义品质,对韦小宝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所以,韦小宝有地痞无赖的社会习性,同时也有忠肝义胆的江湖习气,两者兼得。
韦小宝其人难以说是“好人”还是 “坏人”,但无疑是成功的人,他能够将自己地痞劣性中的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欺骗奸诈、凶狠大胆应用的淋漓尽致;也能够将江湖习性中的慷慨大方、两肋插刀、孝敬长辈、忠于朋友发挥的恰到好处。这是人性所在,非善非恶,非忠非奸,金庸先生通过韦小宝这样一个人物的表现,旨在捕捉人类的人性,这也是《鹿鼎记》最成功的地方。而作为社会习性与江湖习气完美结合的韦小宝,没有条条框框,没有通天大志,做人有“术”,不敢为天下先,所以竟能成器长,我们试看几例:
欺骗奸诈与真情实意。韦小宝是善于欺骗的,无论是对上级康熙,还是师傅陈近南、九难,他都带有三分假话,其余洪教主、桑杰、葛尔丹之流,更是满口谎言、一分难信。在追求阿珂期间,更是胡搅蛮缠、耍尽手段、坑蒙拐骗。但他是有真情的,他与康熙是不打不相识的患难之交,朋友之情谊;对陈近南是亲若父亲般的师徒之情,尤其陈近南被郑克爽杀害后的真情流露,让人心痛;其余还有对双儿不离不弃的爱护之情,对九难的同情之情,对阿珂的炙热真情。有了这些真情实意,韦小宝就不是一个名利之徒,不是一个险恶之人,所以,韦小宝能够得众家之长,在地位、名利、爱情等方面收获满满。
见风使舵与一成不变。韦小宝善于见风使舵,尤其溜须拍马的功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善于利用自己年龄小的优势,另辟蹊径,各种阿谀奉承,取悦上级,随时为自己留着后路,嗜赌成性。但是韦小宝的义始终不变,他对主流与非主流社会都“讲义气”,所以才有力擒鳌拜、庇护天地会、智放茅十八、、打压吴三桂等行为,韦小宝的义气,从一而终,最后在难以抉择中携母与众妻归隐,可以说是义的升华。
敲诈勒索与慷慨大方。韦小宝爱财,从查抄鳌拜府开始,到钦差大臣的沿路勒索,从巡视台湾的公然敛财到对郑克塽的逼债要钱,韦小宝可谓一次比一次“放得开”,资产的积累直线上升。但韦小宝爱财不惜财,康熙数次赏赐,他不为所动,打点宫廷侍卫,挥金如土,对天地会,毫不吝啬,爱民如子,赈灾台湾。此外,欲赠保命匕首于洪夫人,送康熙贴身护甲,都表现了他的慷慨大方,“不贪婪”使其无论在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都如鱼得水。
所以说,韦小宝是有双重性格的,社会习性是其生存之本,江湖习气是其功名之道。韦小宝可以说是恰逢其时,《鹿鼎记》中描绘的清初的政治生态,帮派林立、政治多样,在这样一种环境中,主流社会的社会习性和非主流社会的江湖习气纵横交叉、错综复杂,我们看到帮派里也是整日价溜须拍马、尔虞我诈,朝廷里也不乏称兄道弟、为所欲为,这就给了韦小宝一个充分展示其双重性格的大好机会。韦小宝也恰逢其事,天地会要反清复明,高官韦小宝是不二人选;朝廷要镇压反清人士,韦小宝又恰在其位;九难要杀康熙,韦小宝又可助其一臂之力,多重选择下,韦小宝才有展示其双重性格的机会。
韦小宝的双重性格,可以使其成功,但必然使其难以忠义两全,最终不得不退隐江湖、不问政事。小说结局处,韦小宝得知,其父可能是汉蒙满回藏人,但绝不是洋人,韦小宝这才放心,我想,韦小宝心里一定是愿天下大同,再无争端。韦小宝,终也算担得起“侠义”二字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鹿鼎记(全五册)(纯文字新修版)》读后感_1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