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_3500字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3500字

《一个人的朝圣》 「英」蕾秋·乔伊斯
得一位书友的大力推荐,我决定让这本书插队了。
其实这本书已经在我的书单里存在很久了,老妈也在几年前就看过了。前几天专门找老妈聊了聊这本书,分享一下感受。她面带迷之微笑,说:“这是一本一群傻子看一个疯子发疯的故事。”然后就没有了。我愣了好久,居然不知道下一句该接些什么。她又说:“我们不是一代人,感受不可能相同。”对啊,我豁然开朗!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人生经历,阅历完全不同,对一本书的感受也可能天差地别。至少,在这句话里我发现了一个事实,老妈的人生一定不是充满无奈跟盲目的。她应该对伴侣(就是我老爸)没有失去温情,对生活没有感到麻木无趣,遗憾估计也不多。她这一辈子,事业、家庭都做到了出类拔萃,我想这个我是该致敬,该学习的。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她对我有所保留,不肯讲实话给我听。哈,也许她看到这句就会来抽我了……
前些天看另外一本书《1984》,里面有很多情节跟文革时期很相似,当时我其实是很愤慨的,总感觉心中有一腔怒火不知道从哪找到出口。然后我就找老爸聊天,聊聊文革。我想他作为过来人,一定比我看得更全面,更理性。果然,老爸把文革发生的必然性,积极作用,消极作用都给我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瞬间,让我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愤青了……
记得小时候,我是多么的羡慕身边的小伙伴放学可以一起在外面玩,在外面疯跑。而我只能乖乖背着书包回家,做作业,自己玩。那个时候,老爸老妈的娱乐就是看书,然后还隔三差五扔一本让我打发时间。当时很不理解,很叛逆,很渴望外面广阔的天空。同时也在他们的威逼利诱下从三年级开始啃长篇小说。我记得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本小说是曲波的《林海雪原》(著名的京剧“智取威虎山”就选自这里),那个时候好着迷啊!就这样,开始了我的阅读之路。之后一口气啃完了二月河的“帝王系列”500万字。现在想想,我也真的是幸福,人生走过了这么多年,我没有彷徨,没有浮躁,到父母年近花甲我们还可以一起坐下来讨论一本书,分析一个人生,嗯,真好!这个时候,我想我应该得意一下,“投胎是门技术活”,显然,我的技术还不错!
废话一堆之后,我得讲讲这本书了,重要的事情先说三遍。
「以下可能有剧透,以下可能有剧透,以下可能有剧透。」
嗯,对,只是可能。
一个人,是不是失败,是不是一事无成,真的到哪个阶段都不好说,不管什么时候,希望都有可能在转角。不管你是十五岁,还是六十五岁。
人生,就像是行走在一条看得到终点但并不平坦的路上。我们走过一个又一个阶段,看过一种又一种风景,体会一种又一种煎熬,挨过一个又一个挣扎……到达终点。迎接我们的,不是收获的喜悦,而是更多的失落,更深的迷惘。我们忘记了自己,忘记了来时的路,忘记了同行的人,忘记了初心,倒下去的是一个自己,站起来的是另一个自己。然后,全新的人生真正开始……
人之初,父母的存在之于每一个孩子,无疑是天地。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孩子就有可能也是这样的人。遇到不负责任的父母,我们该怎么办?放在心里,把自己变成一个自卑、怯懦的人?然后,再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的孩子?延续一个又一个悲剧?不应该这样的啊!我们可能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可是我们可以选择努力完善自己,做更好的自己,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这样,相爱的人会更爱,相亲的人会更亲。这样,也许就不需要哈罗德自虐式的朝圣了吧。一步步的成长,慢慢的修行,也是圆满的人生。
成长,总是伴随着疼痛。哈罗德麻木了半生,终于在六十五岁这一年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疼痛并成长了。通过一段孤单的旅行,看见了自己的过往,看见了自己的人生,看见了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最隐秘的痛。
爱情,从两个人相遇开始。曾经有一个经典的爱情三阶段论:第一阶段,1+1=1,我们是一个人;第二阶段,1+1=0,我的所有痛苦不幸都是因为你;第三阶段,1+1=2,我是我,你是你,我们在一起。第二阶段的憎恨很重要,活过这个阶段还能幸存,才进入第三阶段,是两颗独立的灵魂,彼此相爱。哈罗德和莫琳的爱情,徘徊在第二个阶段很久很久,久到他们以为相互之间已经没有了爱情。经历了那么多伤痛,人生中重大的变故,两个相爱的人渐行渐远。分开,踏上一个人的征程,让两颗分开的心重新审视自己,审视伴侣,让原来失落在生活中的小小美好又重新回到心里。然后,共同携手进入第三个阶段。
人这一辈子好像总是这样,守着一成不变,你的日子就会越过越枯燥,越过越无聊。到最后,你都不会明白为什么你变成这样,生活变成这样。适当的拉开一些距离,打乱习惯的节奏,生活展现给你的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读这一本书,让我对很多固有的想法产生了矛盾的感觉。当你身边有一个人有梦想,而且显得有些荒唐,我们到底是应该鼓励呢,还是理智的分析?我始终觉得这是个立场问题。主要看我们站在什么立场,如果是亲戚朋友,或者最亲近的人,考虑的更多的可能是理性的是非得失。如果是站在陌生人的立场,我想,报以微笑跟适当的鼓励就好。你能给予的最好的就是善意的支持。善意的支持,很多时候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身边的人,除了理智的分析,如果还能给自己的亲人、朋友多一些无条件的支持跟鼓励,也许就更完美了。人生只有一次,我们不应该没有过疯狂。
作为一个热心的邻居,应该怎样找准自己的立场呢?在明知道发生了事情的时候,是应该热心的了解帮助呢?还是保持沉默?有的时候,对方需要热心的帮助,但有的时候,对方可能恰恰需要的是不闻不问。怎样把握这个尺度,做一个温暖的人呢?我想,就像雷克斯那样,做一个真诚的、设身处地的为人着想的人吧。想你所想,有求必应。
在我们为了目标不断前行的过程中,孤独,挫折,让我们时常审视自己,看看初心还在不在,我在不在正确的路上。但是,审视的多了就容易患得患失,钻牛角尖,让自己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中。哈罗德为此吃了很多苦头,身心俱疲,也在挣扎中一步步成就了自己。如何平衡,把握合适的尺度,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一个人的朝圣,就是一个人,一段路,一种坚持。为了弥补心中的遗憾,为了帮助失去多年最真诚的朋友,不管路途多长,有多少人来了又走,但始终坚持。在坚持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认识爱人,认识亲人,认识生活的真谛。这一路走来,哈罗德坚持面对隐藏在自己最深处,最真实,最痛的自己。揭开伤口,一个个审视,一个个面对,最后愈合。同时,也直面自己心中最大的遗憾,然后了然,释然……
所有不幸的起因,都是因为哈罗德成长在了不幸的家庭,从小缺失父母的爱,没有安全感。在最好的年纪没有学会热爱生活,热爱人生。以至于成年之后不会跟人相处,不会爱自己的孩子,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当一切已成定局,人生已经到了这一步,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选择?破罐子破摔,继续放弃;或者寻找一个契机鼓起勇气,努力前行。改变,什么时候都不算晚。只要人还在,信念还在。
读这一本书,就是陪着哈罗德一起挣扎,一起坚持,一起审视,一起成长,一起救赎的过程。我第一次在一本书里面找到这么多共鸣。好像,那些来了又走的人就在我生活中,那个可怜的孩子曾经从我身边路过,那些夫妻之间的沟通偏差我都见到过,那些前行中的挣扎我也被折磨过……这一本书,是如此的现实又如此的美妙,每一个点都会像一粒种子,慢慢在我的心里生根发芽。也是这一本书,让我真正意义上明白了精读跟如何做高质量的笔记,让我在读书的过程中做了很多我自己的注解,这个过程非常美妙,收获非常多!
感谢Shark,非常感谢!让我陪伴了一个人的成长,让我照了一面镜子,审视了一次自己的人生……
生活还要继续
脚步不断前行
风景就在眼前
也享受 也前行
最后,我想对着这个被卡了又卡,并不完美,并不全面的书评,跟自己说一句话:丁烨,你要专注,你要加油!
2017.2.8 14:00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_35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