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4000字
两年间,认真的读完了两遍。第二遍的精华摘要笔记既然写了,就同步出来八。部分结合了其他书的内容,部分结合了个人经历。所以,微长,微零散。
有些我觉得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就没再总结。有些更高深的知识可能我层次不够,也没法总结。所以,仅供参考,望能抛砖引玉。
一、认识自己
1. 证实偏差普遍存在,首因效应对应先入为主,晕轮效应对应由点到面。本质原因在于我们有强化自我意识的天性。大部分人都喜欢自我欺骗,或者说大部分人自我意识里的自己都比实际的自己要更优秀,因为相比于真实的自己,我们更喜欢自己创造的那个。针对大众的这种心理可以指导很多产品设计。
2. 由内而外的认识自己,而不是通过外界的评价认识自己。
3. 在我们不能通过装来提升自己的真实价值的时候,别装。我们只能概率性地通过装的行为来获得短期满足,但接着就会有同等概率获得与之程度相当的挫折与羞辱。
4. 如果能避免均值回归,即能够通过装来获得真实价值的时候,可以适当装。比如获得了更多的信息,知识,或其他资源。金融杠杆,知识杠杆,都是这个道理,详见《跃迁》,但是杠杆要加到自己能控制的范围内。
二、认识知识
1. 大部分人相信“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其实对应的是“高等学府代表前途无量”。实际知识是无穷的,当真正信仰“知识就是财富”的时候,应该知道的是,任何维度上的有效知识只要找对了合适的变现路径,就能转化成财富。每个人的工作都是知识变现的过程,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2. 知识分信息知识(他人信息解读)、加工知识(自身思考感悟)、体系知识(琐碎感悟按照一定逻辑深度加工和聚合)、智慧(指导行为,形成自然潜意识)。他人传授的东西,其实都是最底层的信息。智慧的获取不是靠学历,只有自下而上修行,他人没法自上而下传授。
3. 通识知识是更好的知识,通识知识本身可以引发深入的思考,还能通过与其他知识联结,优化其他知识或孕育出新知识。是否是通识知识及其通识程度,取决于知识本身的联结点数量和可应用范围。
4. 遇到和自己认知不一样的观点的时候,不能只有情绪体验,还要有深度思考的参与。当我们对事物进行判断的时候,该面对的是事物本身,而不是对鸡汤或者类似概念产生偏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关注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不是外界的操作手法。可参见用力活—— 关注自己内心想法 or 外界操作手法
三、认识金钱
1. 吴晓波:“金钱让人丧失的,无非是他原本就没有真正拥有的,而金钱让人拥有的,却是人并非与生俱来的从容与沉重。金钱会让深刻的人更深刻,让浅薄的人更浅薄。金钱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同样,人也可以改变金钱的颜色。”
2. 把钱花在有价值的地方,给自己加属性和强化属性值。不牺牲体验和其他重要代价(时间等)的前提下省钱,不无节制的省钱。
3. 先考虑如何帮助别人挣到更多的钱,然后自己的那份钱就来了。
四、认识时间
1. 仅有当不同的经历出现的时候,时间才能够产生正向的意义。所以在短时间内通过大量的练习迅速到达一个“再花时间下去投入产出比就不划算了”的状态,是时间效率最高的一种方式。但是并不一定要追求多,试过之后就能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喜欢并且觉得有意义的事情,这时候才应该从广度拓展到深度。
五、认识情感
1. 行善要经过别人同意,尊重别人的感受。在给建设性的意见的基础上,给人分析和选择。
2. 人与人的互动一直进行着塑造与反向塑造。对应的是一个从小我到大我的过程。有篇专门分析延展这句话的文章,详见感情可以糊涂,但我选择明白
3. 感情保鲜要不断提升自己在社会属性上的吸引力,同时将性行为和日常相处的频率降低,直到正向增加与反向减少的速率相等。要维持一个长久的合作关系,要让彼此有一些危机感,让双方都能认识到,如果不努力增加自己在社会属性上的吸引力,合作随时都有破裂的可能。这样的你追我赶的自我提升之旅,与婚姻的整体利益是相一致的,就算有一方稍稍跟不上,至少合作的态度摆在这里,不会差到哪去。于是这场关于婚姻的合作便可以相对稳固地持续下去。
4. 婚姻不是敌退我进的竞争,没有输赢,而是一次将团体和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团队作战。在首要保障团体利益的同时,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当两者相矛盾时,妥协一部分能接受的,留下一部分底线。全盘放弃个人利益的合作肯定不会时一次好的合作。
5. 大部分人社交都有一个过程,盲目交友——发现社交是处于利益厌恶或羞于社交——高质长期少量的社交。朋友的帮忙大部分时候不算社交,而是我们拿钱或者资源换来的。而高质长期少量的社交,肯定是为了一些资源买不到的东西,比如说某些快乐等。如果可以通过资源交换解决,那就一律用短期社交来进行资源交换就行了。
6. 不思提升自我交换能力,为别人提供价值,而单纯用喝酒吃肉去套近乎很明显就是一个愚蠢的决定。因为别人都不傻,吃喝就吃喝,其他的免谈,这种社交就是在做无用功。运气好交换成功了,很有可能付出的代价是“尊严”,且下次基本失效,因为面子这种东西是会耗尽的。
7. 情商的高低,是以有没有达到你预想的目标为依据的,而不是以你有没有做某些特定的事为判定准则。每次出去社交,先分清楚,这趟出门是去干什么,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究竟成本和收益如何,是否有必要。
8. 要给自己找到合适的社交定位。资源掮客:努力向平台化靠拢,重心在理顺资源之间的交易价值和可应用范围。只将小部分精力用于交换价值以外的自我价值提升,目的也只在于获取更多高价值的可交换资源,将平台做大。但是核心还是创新资源交换的方式,要能联系双方而不是单方,要用更好的方式将素材组合到一起。孤独的专注者:社交不是核心,能推就推,绝大多数人对你而言除了浪费你的时间外,毫无价值可言。要将几乎所有可用的时间和精力都专注于自己的进步,只分一小部分到必要交换上,只是为了提升进步效率。只要在同等时间内,因专注于进步上的产出高于同等时间在社交上获得的交换价值,这条路对于你而言就是更有效率的,反之亦然。
9. 价值互换是任何关系长久的前提,拥有好人缘的方式就是拥有更多的正面资源。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人懂得价值的即时交换的重要性,就是你为我做了什么,那我又能即时提供些什么。即时回报会带给对方惊喜和愉悦;且为下一次潜在的互助打下基础,让人知道任何时候帮你都不白帮;且增进人际关系,不至于在接下来的交往过程中始终处于不平等的状态。
10. 先付出。虽然在双方底牌还不清楚的情况下,先付出的一方一般是盲目被动风险很大的。从单个社交来看,主动的一方也许并不占便宜,但多次博弈的收益稳定性肯定高于单次博弈。所以要多主动付出,让更多的人多多受益,先于你受益。
六、认识人生
1. 自由意志下的自由体验,才是人生唯一的意义。努力本身就是体验的一部分,努力后的结果也是。只不过,这个努力一定是为了你自己而努力,为了得到更多不同的体验而努力。
2. 初始运气——概率性习得初级智慧——努力——习得高级智慧——创造更多好运——持续践行循环。
3. 有些人之所以需要他人的认同才能在压力下“逼迫”自己不得不努力, 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这件事的意义,对自己的意义。所以一定要让人自己意识到当前做的事情的意义,符合他自己认知的意义,让他拥有自趋力,因有利己的动力而持续的努力,而不是外界向他灌输的与他无关的价值。大我和小我相加激励,更有效。
4. 认知和格局层次中,只能从上往下看,没法从下往上看。格局的不同,造成了我们在本质上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认知决定行为,行为决定高度。首先要懂得分辨格局的层次,虽然看不到某些格局里的具体世界,但至少得能看得出或隐约知道那里有更广阔的世界;其次是要推倒自己的积木,只有小部分人愿意使用逻辑工具重新检验现有知识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再是要拓展时空跨度,拓展自己的思维树,将尽量多的相关对象和影响方式收纳到自己的思考范围内,理清互相之间的逻辑关系。当认知较之前更为接近本质和核心时,你的格局就提升了,眼中的世界也将随之改变。
5. 消费账户,用时间买快乐等消费。工作账户,用时间达成利益交换等工作。既没有消费,也没有投资的事情就是虚度人生。是基于错误认知下,将一段生命变得无意义或基本无意义的行为。
6. 是不是自欺欺人,大脑是很清楚的,暂时性的对自己进行麻痹,并不意味着能够骗过自己的深层意识。觉得努力工作和付出,对感情避而不谈,会让自己快乐,但其实只是暂时性的,长期来看,自己也不是认可的。
7. 幸福感源于比较,和别人比和和自己比。但我们更多关注的肯定还是要和自己比,当你的现有状态变得更好,就会有幸福感,当这个幸福感被新的状态惰性消磨的差不多时,再继续上一个新的台阶,就会有新的幸福感。往往成就感会伴随着幸福感。
............................................................
为什么读了不止一遍了,还是能总结出来这么多东西?(还是删减了很多涉密信息后)
因为有些知识瞬时觉得自己get了,过了一段时间又忘了;因为很多道理,当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懂”;因为随着自己不断成长和经验累积,同样一段话,能解读出来的内容更丰富了。
可以试试把之前读过的书翻出来复读一遍,反正也不用留级,怕啥哈哈哈哈
拆书都是主观的。觉得是好书,就自己认真看看八。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认知突围: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读后感_4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