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锋》读后感1500字
不同与其他的小说,这本书的内容请诉我无法概括。或许简单地可以解释成“一名叫拉里的人关于人生追求的理解”。看到我这样的概括,大家一定以为这是一本索然无味的充斥着无边无际漫想的鸡汤文,然而事实上,他的故事性还是很强烈的。
拉里,美国人,17岁在一战期间担任飞行员,目睹了战友为自己牺牲,战后回国和童年挚友伊莎贝尔订婚,但是却寻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拉里开始到处的“游荡”,然而对于伊莎贝尔她所要求的物质生活,正是拉里所忽视的,很“友好”的,双方微笑着取消了婚事。伊莎嫁给了证券大亨的儿子格雷,过上了她心里富庶的生活。到这里故事的前半段大概就是这么个情况,后半段我只能按每个人的经历来说了,因为时间跨度太大,没法统一来讲。
艾略特,一个彻头彻尾的商人,交际家,出生贫寒却靠着嘴皮子跻身上流社会,他一生热衷的就是不断的交际来回于各家名流派对,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他的地位和身份,故事一开始就安排了他和拉里的对立矛盾,贫与富,势力与平等,你有多喜欢拉里的纯真自然就会多厌恶艾略特的市侩尖酸,然而我们不能否认每个人身上的美,即使如艾略特这样的刻薄,在对待亲人的关心和爱护上,他足够优秀,破产后的伊莎一家正是在艾略特的帮助下才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岁月。
伊莎嫁给了格雷,却因为经济危机而一败涂地身无分文。格雷的郁郁寡欢更加激发了伊莎内心的坚强,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子,相夫教子她足够优秀,没有她的帮助也不会有格雷的东山再起,但是对于和拉里的感情,她也一直没能够放下,格雷给予的物质生活能够满足她的虚荣却满足不了她的精神世界,从伊莎对拉里的执念来看,她一直生活在人们寄予的生活中,却从未敢真正踏足自己的生活,而我们大部分人也就是伊莎的一个缩影,我们可以勇敢,我们可以忍耐,我们可以富庶一方,我们可以风光满面但是却从未真正做过一天“自己”。我们追求的不过是人们希望你拥有的,你真正拥有的是什么?也直到艾略特死后,伊莎继承了他丰厚的遗产,生活才开始丰润起来,其实这正的很讽刺。
苏菲麦克唐纳,本书唯一一个悲情人物,年幼时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历经世事变迁成为了千万人的唾弃对象,常年混迹地下酒吧,酗酒吸毒滥交,她成为了生活的牺牲品,拉里想拉她一把,然而生活的禁锢已然牢牢控制了她的所有轨迹,就算没有伊莎使的小心思,苏菲的也不会走上正轨了,但是在那个小餐馆,她和毛姆的对话中还是能够感知到她内心原来的那个爱读诗爱幻想,希望生活能够赋予她灿烂明天的小姑娘。
最后是我们的主人公,拉里。我常常在想,拉里选择的道路真的正确吗?不可否认,即使以现在的观点绝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否定,整本书作者想表达给我们的是什么,仅仅是拉里最后在印度顿悟的所谓“吠檀多派哲学体系”吗?而所谓的轮回,现实和超脱又如何解释,从书中看,拉里在山顶顿悟了自己的人生目标,觉得自己已然有所悟,然而对于悟之为何?我们很难从字里行间去揣摩,是山河还是飞鸟,是放手还是奉献?每个人对于自我的悟都有不同的理解,我们不需要知道拉里真正悟到了什么,我们只需要知道他确实做到了。
其实,毛姆先生不管是不是生活中真的有这么一位叫拉里的朋友,或者全篇只是他自己编纂出来也好。只是想告诉我们,人生一世路有千万条可能,就看你内心需要什么了。这个话题如果展开的话估计又可以写上还几千个字,算了还是不说了,以后有机会再看吧。
书名《刀锋》,锐利而充满挑战的人生,世人恐避之不及而偏偏有人趋之若鹜。用拉里的一句话来结尾吧:人能设定的最伟大的目标就是自我完善。
再见。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刀锋》读后感_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