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红楼梦》读后感_2500字

《红楼梦》读后感2500字

好惭愧,《红楼梦》还是目前唯一通读过了的四大名著。其他三部名著的艺术展现形式太多了,影视传媒的发展扼杀了人们再去看原著的兴趣和动力。我想如果《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没有拍成火红的电视剧,会不会有更多的人去看原著呢,这些可是鼎鼎大名的中国四大名著啊。

如果没有足够的耐心或者读书偏向单一的话,是很难读完《红楼梦》的。鲁迅曾说:“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我什么也不是,莫非什么也看不到?铁下心来要通读这本书的人想来都有自己的动机,我的如下:

傲慢与偏见是人无法根除的通性,因为人在现实层面永远无法达到巅峰和全见。我总觉得《红楼梦》无非是讲男男女女之间的情事,有什么意思呢?随便翻看凌濛初“两拍”里的一回小故事解解闷就足够了嘛。内敛一点的傲慢与偏见不是绝对的坏事情,因为它主动攻击性不强,被动反击性也不强。好处在于,知道自己存在傲慢与偏见明明是不对的,这促使我们应该去了解与发现。为了缓解对《红楼梦》深深的傲慢与偏见,我决定去了解与发现,所以要通读。

《红楼梦》的开端别具一格,但效果却是使读者再难卒读。除了用甄士隐的无常人生给全书定基调还有些意思,因为能大抵都能读懂,其余一大堆箴言警句和宝玉梦入太虚幻境里出现的判词和曲子都让人摸不着头脑。我认为这部小说结构上没有开始和结束之分,前五回就预示着结局一并交待了小说人物的背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要到人间去经历一遭。虚实结合,顺插甄士隐与贾雨村的无常人生和林黛玉如何进得贾府。

从第六回开始回归现实,黛玉进了贾府,随后刘姥姥也进了贾府,通过黛玉和刘姥姥二人的两种视角为读者呈现了贾府里的吃穿用度和人际关系——世族大家。

《红楼梦》里面的人物很多,导致人际关系也很多,读者要理清人际关系不难,实在不行列个人际关系图。但作者要刻画这些人物就很难了,因为每个人都要不一样。恰恰《红楼梦》的作者做到了,而且还做到了极致、做到后无来者。人物塑造对小说来说太重要了,路遥当初在创作《平凡的世界》三年准备期里,除了搜集时代背景资料,其次就是不停地翻阅《红楼梦》学习如何像曹雪芹那样完美地塑造小说人物。我现在按出场顺序大致能记起的姑娘(主要的):香菱、黛玉、三春、王熙凤、平儿、李纨、袭人、鸳鸯、秦可卿、宝钗、晴雯、麝月、金钏、湘云、尤二姐、尤三姐、芳官、妙玉、紫鹃、雪雁、巧姐……真真每一个角色都不一样,一听那话,便知那味,便能晓得是谁的口说的。

小说发展总有它的线索,明里的或暗里的抓住一条就不会觉得读起来很乱。如果找不到准确的线索,那么就自己编一条合适的。总之一定要抓住一个线索。通常我喜欢抓人物线索,尤其是主要人物线索——就当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故事看好了。

这本书里面那么多的人际关系,必然有很多为人处世的学问,凤姐的八面玲珑、宝钗的冰雪冷静、贾雨村的表里不一、贾宝玉的真诚平等待人……即便是大家觉得最不懂人情世故的黛玉,其实她也谙熟。她担心自己的处境、痴疑悲叹自己的结局并不是胡来的,只不过又和晴雯一样率真罢了。

《红楼梦》主张生而为人,男女平等。我不讨厌里面的任何一个角色,因为我觉得不仅男女平等,人人也平等。封建社会是等级社会,身份的不平等要求人在言行举止方面得处处拿捏,做到与自己的身份相符,倘若还没有害人之心便可落得一个善终,譬如平儿、袭人。所以,这本书也是在引导世人要向善,不可有害人之心。同时也在反封建礼教,反男女不平等、婚姻不自由、文化专制……

曹雪芹的文笔细腻,极其干净利落,叙事娓娓道来,精彩的地方更不胜枚举。比如宝玉对黛玉诉衷情、发毒誓的情节——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王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第23回)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么样?”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黛玉道:“水止珠沉,奈何?”宝玉道:“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黛玉道:“禅门第一戒是不打诳语的。”宝玉道:“有如三宝。”黛玉低头不语。(第91回)

只要我们去细细地逐字去读,就会惊喜地发现小说人物角色的另一面,正是由于多面,人物才活了起来。黛玉悲观厌世,却十分喜欢大开别人的玩笑,惹得凤姐、宝钗、湘云众人每每想要撕烂她的嘴。凤姐毒辣,得罪人一大家子的人,但是她待平儿、巧姐真心。宝钗性冷大度,可也有情到深处不自禁羞红的时候。

小说源于生活,《红楼梦》源于曹雪芹的生活和那个时代。如果曹雪芹没有经历过家道中落、世事无常,他就无法将中国哲学糅合到小说中去。

小说第一回开端跛足道人念了个《好了歌》当时已经家破人亡的甄士隐听了便解注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轰轰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红楼梦》说世事无常,如果可以的话,有人会选择世事有常吗?更重要的是我们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以及面对世事无常?

突然想起一句训斥话,打小老师没有教导过你要讲文明、懂礼貌吗?如果文明和礼貌都可以获取的话,我们难道就没有发现真也很容易失去吗?

写了一通,倒和阅读笔记一样杂乱。流年似水,他日再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红楼梦》读后感_25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