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读后感1600字
苏杰曾在他那本畅销书中告诉大家《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安德斯同样用一本畅销书提醒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杰出的成功人士,前提是《刻意练习》。
具备某些天赋的人开始学习某项技能时具有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种优势变得越来越小,到最后练习的时间与质量反而发挥着更大的作用。所谓的天才或杰出人士都异曲同工地采用了刻意练习的方式,成功不靠天赋异禀,而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匈牙利国际象棋传奇的波尔加三姐妹取得的惊人成就和天才没有任何关系,正是刻意练习的结果。她们的父亲相信正确地养育任何一个孩子,都可以将他变成天才。为了证明他的理论,他甚至寻找一位能与他共同合作的妻子,以便在他们将来的孩子身上测试他的理论。她们的母亲克拉拉,一位来自乌克兰的教师响应了他的建议,一起完成了这一不可思议的实验。国际象棋只是他们为这个实验选择的一个实施方案,如果当时他们选择了其它的方式,波尔加姐妹也会成为杰出的钢琴家、数学家。
为了解释刻意练习为何具有如此神奇威力,安德斯提出了一个“心里表征”的概念,他对此解释得十分抽象含糊,这玩意儿听上去就像中医的“五行经脉”的玄学,不可证明,没法证伪。我理解就是一种高效的思维模式。比如国际象棋大师大多都具有同时和多人下盲棋的能力,似乎他们具有在短短几秒钟内记住整个棋盘所有棋子位置的能力,而新手只能记住区区几个棋子。令人诧异的是,如果将棋盘中的其中随机混乱排放,大师们的表现并不比新手好太多。这说明象棋大师们是根据场景,而非针对每个棋子的位置进行记忆。整个棋盘上零散的棋子被打包成了4~6个场景(数据块)。棋类入门都会学习各种定式,这些定式其实就是打包成场景的零散棋子,大师们不但对这些场景的布局一目了然,对各种走势演变也游刃有余。大师们只需要记住有限的几个场景便可既了解整个森林,又能照顾到一棵树。这种分层分块,聚零为整的思维方式便是象棋大师的心理表征。每种行为的心理表征各有不同,小提琴家的心理表征和象棋大师的迥然不同,但不管何种行为刻意练习都是建立心理表征必不可少的途径。象棋大师对于基于定式或场景的心理表征正来自于“复盘”这一刻意练习的结果,他们花在复盘上的时间要超出下棋的数倍。
刻意练习如此诱人,怎么才能做到呢?安德斯认为按格拉德威尔所说的傻傻重复一万小时肯定不行,它仅仅是畅销书作家对心理科学研究的一次不太严谨的演绎。不同专业领域的技能习得时间不可能完全相同,优秀专业演员的专业技能习得往往是3500小时;从事音乐教育的学生在18岁之前,花在小提琴上的训练时间平均为3420小时,而优异的小提琴学生平均练习了5301小时,最杰出的小提琴学生则平均练习了7401小时。练习时间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刻意练习还必须具备4个特质:
* 定义明确的目标,并分解到足以指导具体的练习
高尔夫刻意练习的目标可能是增加把球打入平坦球道的次数。这是一个合理的具体目标,但你还得将它进一步分解:为了成功地把球打入平坦球道,你到底要做些什么?比如说,想办法纠正你总是勾球的毛病。怎么做到?可以请一位教练来教你怎样以特定方式改一改你的挥拍动作。诸如此类。
* 保持专注
把每次练习的时间减短一些,较短的时间内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来练习,比起在更长时间内只投入70%的努力来练习,效果更好。
* 获得及时的反馈
就和开车一样,你看到车头偏右了,就把方向盘往左拨一点,发现离前面的车太近了,就踩一下刹车。如果没有反馈,你不可能搞清楚你在哪些方面还需提高,或者你现在离实现你的目标有多远。
* 走出舒适区
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10年的时间一直以同样的方式做同样的工作并不能获得10年工作经验,只能说拥有1年工作经验,重复了9年。这种做法,是使自己停滞不前的“诀窍”,而不是使自己技艺精进的秘诀。
四条原则,足够简单,安德斯却啰哩吧嗦写了一本书。知易行难,指望通过看一本书就能够从新手到大师,唉,梦想又落空了,还是合上书本睡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读后感_1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