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感1500字
李笑来老师的这本书给我留下的值得深入分析的两个重要点:如何控制自己的大脑与时间管理的技术。我们如何有效地通过自我的调控来有效应对我们将生活分解成的任务,这是对这本书的一个总结吧。但是这本书三星的原因是其内部逻辑的分散,透露出一点上古时期博客体的味道,读完需要时间进行解构重组。此外建议重点阅读第三章通过管理自己与时间做朋友,这是这本书最精华的部分,特别是如果时间较少可以直接获取方法而忽略部分论证。
下面是部分摘抄:
1.他们既勤奋又懒惰。许多人都是矛盾的,甚至矛盾一生。但很少有人是故意矛盾的。
2.很多学生既勤奋又懒惰的怪异现象来自于他们的时间压力感受。没有时间了,或者时间不够了的感受和恐惧,使得他们超乎寻常地勤奋,哪怕是虚假的勤奋,恨不能废寝忘食。而同样的感受,也使得他们终日寻找捷径,美其名曰提高效率,而实际上却想着最好不费吹灰之力——无论哪一种都注定是不现实的,因为,已经没有时间了——这却是冷冰冰的现实。
3.钱钟书先生有个很有趣的描述猴子要爬到树上,我们才看得见它的红屁股。可是,换个角度来看的话,树下的猴子们之所以没有看到或者看不到身边的猴子们的红屁股,只不过是因为他们都蹲在地上。
4.作为一个人,这一生中可能遇到的最惊人的经历莫过于发现这样一个神奇的现象:我们竟然可以用我们的大脑控制我们的大脑。
5.即便是在正常情况下,我们对我们的痛苦往往并不十分了解。最常见的误解就是,当我们觉得自己痛苦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想象成全世界最痛苦的人。这是非常自然的,因为我们自己的痛苦我们亲身感受,而别人的痛苦我们又很难真正做到感同身受。所以,如果不努力分辨,我们当然会觉得我们自己最痛苦。
6.上了岁数的人遥望过去的时候,那些曾经让他们痛苦万分的事情早就忘干净了,或者早已经无所谓了,然而那些能够记得清清楚楚的事情都是美好的——所以,他们当然会怀旧!所以说,怀旧是一种错觉。甚至它更可能只不过是幻觉。有人用过这么一个比喻:如果说记忆本身是葡萄,那么回忆的过程就是发酵
7.柳比歇夫的日志,是事件-时间日志(event-time log)。他的方法要比李敖的方法更为高级。李敖的事件记录,往往只能记录事件的名称,是一种基于结果的记录;而柳比歇夫的事件-时间日志却是一种基于过程的记录。这里的细微差别是,基于过程的记录要比基于结果的记录只会更为详尽。
8.面对无法亲身体验的知识,人们往往会心存恐惧,因为人们害怕未知。而群体面临无法体验的知识,往往会表现为疯狂。有句话非常精辟,很多时候,人们的善良出自于软弱,而他们的残暴只不过来自于恐惧。哥白尼深知这一点,所以,直到临终时刻才敢于正式出版关于日心说的《天体运行论》。哥白尼的支持者布鲁诺就嫩了一点,或者说表现得勇敢了一点,结果就被烧死了。
9.很多人正是因为没有目标才不停地‘学习’。
10.见识越少的人越喜欢用自己所有的见识作为判断依据,并且完全不顾自己见识的局限,也不知道自己的见识有局限
11.案例分析方法固然是相对先进的教学方法,但它跟所有的教学方法一样有着它自己的局限——很容易陷入一些常见的谬误。而成功学书籍中,往往把商学院承认有缺陷但不得不使用的案例分析方法当作天经地义的方法来用。于是,随处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逻辑谬误。
12.如果用我是独一无二的作为激励自己努力的信条,显然荒谬。甚至不用科学证明,就知道独一无二是个确定的事实,但是,这往往是一个与成功根本无关紧要的事实。如果用我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不再自卑的理由,那就更可怜了——要自卑到什么地步一个人才能想起来用这种显而易见的事实作为最后的挡箭牌?
13.a.人们普遍相信他们在明天会拥有比今天更多的金钱;b.人们普遍相信自己明天会有更多的时间。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把时间当作朋友》读后感_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