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读后感1800字
看名字以为是一本关于情感类的小说,像《情书》那样的,但当打开后立刻就会发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本书主人翁是一个抢劫杀人犯的弟弟,或者说是兄弟俩。第一个画面是弟弟呆滞地坐在家里的一个角落,当时觉得弟弟好可怜,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朋友。可是突然某一天,发现他长大了,变了,变得不知道应该让人可怜还是让人敬而远之。
穷人想要富裕起来真的很困难,怎么努力都像是徒劳。父亲劳累而死,母亲也劳累而死,如果哥哥不是杀人进监狱了,估计也逃脱不了这样的命运。哥哥希望弟弟能够上大学,可是没钱,最终选择了偷盗。就像学生作弊一样,老手往往不容易被发现,而新手总是漏洞百出。哥哥鬼使神差的去偷窃,偷这户人家的原因是这户人家的女主人曾经很友善地和他说过话,于是被他记住了。而也在偷窃结束后鬼使神差的返回屋中想拿糖炒板栗,因为家人喜欢吃。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导致了哥哥杀人抢劫罪和弟弟活在阴影中。
弟弟坚持着读完高中,因为那是哥哥希望的,哥哥也是因为希望他上大学而犯下罪行的。书中好像一直重复着说哥哥是因为想让弟弟读大学而进的监狱,也重复说着弟弟因为哥哥犯罪这一事实而和人起冲突,总觉得弟弟其实很爱哥哥,哥哥也很爱弟弟,可是,不知道从哪天开始,弟弟好像特别恨哥哥,恨他使他背上了犯人弟弟这样的称号,但是却又没有勇气承认心中的恨,因为哥哥也是为了自己才进的监狱。刚开始,弟弟也会给哥哥回信,可是慢慢的弟弟开始觉得这一切都是他生活中的累赘,都是因为犯人哥哥拖累了自己的生活,他开始回避和哥哥有关的一切,收到的信也不回了,看完就撕毁,再后来,连看都不看直接撕毁。
弟弟生活中的两位贵人,我觉得是他的妻子和后来毕业后所在公司的社长。妻子算不上美,从弟弟高中毕业前后就认识,当时她一直示好但是弟弟一直没有想要去了解下她,反而总想远离。从始至终,妻子都在鼓励他,在他每一个低谷的时候陪伴他,为他指明道路。她真的是一位很坚强的女人。我一直和弟弟一样,不能理解为什么哥哥犯罪了弟弟也会受到歧视待遇。弟弟理解的是,自己没有钱没有工作,只能卖体力没有出路,最终身体不行后也会为了生活而偷盗,流着同样的血所以大家都害怕他也会做出一样的事情。社长后来说,其实不是说会怕弟弟和哥哥有一样的血缘而做出一样的事情,只是弟弟自我切断了社会线,与社会相关联的线,觉得每个人都对他不好都歧视他,觉得所有的错误都是别人的错误。而一个有社会线的人比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对公司带来更大的利益,所有公司才会做出选择。现在的社会也是,要懂得如何搭建自己的社会线。在妻子和社长的那番话的帮助下,弟弟开始积极对待生活。但是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避免不了别人会在背后非议。虽然自己能够忍受这一切,可是看到自己的妻子和女儿也被人非议确实比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更让人心痛。最终弟弟选择了去一个没有人知道他有这样的哥哥的地方生活,将过去隐瞒。可是对有些人可以隐瞒,对自己的内心总是隐瞒不过去的。他写信告诉哥哥,为了保护妻儿所以要和哥哥断绝关系,也希望哥哥不要再来信了。他以为哥哥会恨他,可是哥哥完全没有恨他,只是觉得自己太可恶竟然都没有意识到弟弟的痛苦,仍然为弟弟着想。
最后,弟弟还是去监狱看了哥哥,可是我不明白这样他是否得到了救赎?哥哥看到弟弟把头埋得低低的,我想他很痛苦吧?一开始,他就觉得自己对不起弟弟,觉得是自己让弟弟生活得困难了,无依无靠的,而当他收到了弟弟的信说因为他这样的哥哥而让他受到了歧视也失去了很多东西,他应该更加内疚吧。那这样,弟弟的到来对哥哥意味着什么?可能最终救赎他的是那个抢了妻子包包又让女儿受伤的犯人的父母吧?
于我而言,一开始就觉得如果弟弟选择一个没人认识的地方去生活,或许可以过得更好。而且也觉得以他的能力不应该获得这样的对待。后来慢慢明白,其实人的内心才是真正过不起的砍。而且这件事情没有对与错,都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关键是自己能否对自己的选择心安理得吧。
东野圭吾的书,我每次复述给别人听的时候,都会被认为这么扭曲的一本书为什么我还能忍受,还能看完?我也想问这个问题,为什么呢?而且经常看完后有很多和我的认识观不一样的地方,哽在喉间,想表达却又无法表达。或许是因为看着这样艰难的生活,我就会更加积极地对待自己的生活吧。和这些相比,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奋斗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信》读后感_1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