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套装版)》读后感1000字
之前看过几本大部头历史书,相比较之下,这本《大秦帝国》明显更具有文学欣赏性,不管是峥嵘鏖战,还是人间幻灭无常的盛景,用词细腻生动,及尽各种即视感很强的修辞手法高度还原了历史,在人物对话还是心理描述上,作者利用自己对人物的理解,鲜明刻画了人物的形象。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古言文,古文化功底很深厚,许多对话不仅有大量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对诗经的引用,诸子百家的思想渊源,还有对战国七雄里各个社会场景,风俗都有很专业的描绘,比如酒文化,赵酒,秦酒,楚酒等等都有不同喝法,再比如礼乐上,秦筝就有诸多区别,公侯的沐浴礼也有其自己特点等等。除此以外,作者的考据能力详细之极,对于秦国使用的攻城武器,还有像齐国还有赵国使用的甲胄,固城工具都有相当细致描写,配有图画,扑面而来的无孔不入感,立刻感受到战国历史就浮现在眼前。这类例子相当多,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作者甚至把当时新封的郡县都一一列出来了。就凭着文学性和珍贵的历史资料价值。这本书就很值得收藏了。
但当这种华丽的文学手段过度滥用,会不会“文过饰非”呢?我之所以能读的这么快,在于很多篇章我甚觉得武侠小说脑补的套路描写太多,比如商鞅和苏秦的爱情故事,不知道写了那么多有什么用,只是为了满足小说人物的完美么,对于历史真实性很在意的读者来说,“真”虽然是要被表现出来的,但这种用力过度的表现只会让这种“真”充满作者个人扭曲的理解,再比如作者在序言里就不断提到要为秦始皇正名,我们一般历史里的秦始皇是个暴君,而这书里的秦始皇成了彻底的圣人,道德楷模,并且拥有超凡的洞察力,判断力,这明显是作者有意为之,很多人物本身我也无从判断他们是非,因为大量的文学形容描写太多了,比如墨家和秦孝公,商鞅的关系,我是闻所未闻,我觉得作者应该负责列出他说法的出处,这类文学想象到处都是,虽然满足了紧张丰满的小说阅读感,但也模糊了历史的真实。
不管怎样,作者至少把我们熟悉的人物,历史写了进去,至少这是“真”的,并且对于关键的历史问题,作者引导我们进行分析,比如商鞅为什么选择秦国变法,为什么同样变法的韩国,魏国,齐国都最后没有成功?再比如六国灭亡,为什么会一个个灭亡,为什么几次纵横抗秦都失败了?基本上很多重点历史问题作者都清楚为我们解答了,建议看他最后章节,是他整个对大秦帝国来龙去脉的历史分析,很有看头。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大秦帝国(套装版)》读后感_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