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全集)》读后感1600字
\\天地同流眼底群生皆赤子,
千古一梦人间几度续黄粱。\\
这是书中引用甘肃古城一佛寺的对子。读罢,花红柳绿的春盛,白茫茫的大雪真干净,飞沙走石古寺中的对子,画面飞转重叠。红楼,确实是包罗了万象,又收归于一空。
这本书本没想着读,也不知道怎么就拿起了没放下,书贼厚,价钱还小贵,花光了积攒的读书币,还倒贴钱充了值。不过买一赠一,比着淘宝,还是便宜一些。
书的节奏是,白老一个章回一个章回地讲,有点像说书人,读一段原文,再讲一段自己的理解。像是有人和你边读书边唠嗑。整体来看,白老主要表达两个观点:一是对比举例来说明,程乙版完胜庚辰版;二是论证后四十回也是曹雪芹写的。对于前者,我被他说服了,对于后者,我不敢苟同。
(1)关于程乙版与庚辰版:发现我此前读的原来都是庚辰版的。见了程乙版的几个片段,一些困惑也才理清。比如,程乙版里尤三姐并未同贾珍逢迎,这才符合她后来自刎殉情的刚烈;又比如,晴雯死时,咬下指甲,互换衣衫,也没有无关痛痒的道学旁白,很是让人动容。真正的大家,是不会刻意用一些点题和晦涩的字眼卖弄文采,讲究的是贴切,形象,完完全全的让读者自己看,自己想,自己悟。庚辰版一些词句确实有些突兀。
(2)关于后四十回:怎么的一个开始,已注定了怎样的一个结局。虽然后面的收尾呼应了开场的安排,也应和了前八十回的一些细节伏笔,但并不能说明它就是一人写的,只能说算是续写者中较为优秀的。因为一些收尾和应和,太过刻意;一些人物决策的转变,不够圆润不够循序渐进。个人认为黛玉之死写得不如晴雯之死。就算是要当和尚的宝玉,也不会直接说出众人的判词。
白老解读红楼是一层,读者对红楼的理解又是一层。少不读红楼,老不读三国,那得看怎么读,要怎么悟。往小了看,是风花雪月一场情缘;往大了看,众生皆苦,阴晴圆缺,循环往复。
这次读,对于整体,我在想,由盛到衰,以往只觉着家族有这个规律,国家有,时代有,却忽略了最细细小小的个体。人不也是?生老病死,青年,壮年,老年,哪能一直处于盛极的状态。家族的败落固然可叹,可家族不败落,这些人物也会依旧如常吗?人总是要长大的,要承担社会规则下的责任。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需寻各自门。少年时吟诗对酒,是身后有其他人承着俗世的重。到了一定年岁,精致的少年们就要操心应对,求功名的求功名,嫁作人妇的嫁人妇,宝玉不理解为何温柔体贴的女儿家怎么就成了恶声粗气的婆子。而他面对不得不承的重,失了魂般地难捱,不知那时是不是就懂了一些。不同年岁会读出不同的感受,现在读来,走出象牙塔开始承重的我,也才渐渐明白反抗者的哀痛,顺从者的坚硬。
对于人物,身边很多人喜欢黛玉。问我喜欢哪个?喜欢黛玉,但以探春为模。黛玉,她真,她灵,她敏感,她很暖。可是,读者都是站在书外,开启了上帝视角,才得知她的境遇与为人,才会理解她。如果是大观园里的一员,照顾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考虑到可得的恩惠与自我精力的惜存,又有几个还会去理解她的伤春悲秋夜不能寐?黛玉是感性的代表,宝钗是理性的代表。世人总是很俗气去比较宝黛,黛玉才能释放精神上的自由,宝钗才能扛得住客观世界里的重担,都是可敬的人。以探春为模,是因为她把目光投放到了贾府之外,但凡是个男子,也要出去闯荡闯荡,敢于掷地有声,也不怕胡搅蛮缠,替迎春主持公道的是她,最终去看黛玉的也是她。她一出场,就算一地鸡毛,这个场面也是可以稳住了。
入我门来一笑逢。宝玉,惜春,紫娟,这些入了佛门的是一笑逢了。我理解的佛教,不是小乘佛教的自我修行,妙玉那么刻意地求洁,反而修不出大成。如果修行只是承不得俗世的重,那隐于寺也只是逃避,寺里又将是另外一个社会,逃脱不掉。红楼里,连淫乱的贾琏、粗鄙的薛蟠也有柔情可爱的时刻,作者给予人以最大的尊重和宽容,宝玉的出走,不是承不得重,而渡化众生的修行。最起码,这本书,渡化了人。常看常新,不得圆满,才是圆满。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全集)》读后感_1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