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踪的孩子》读后感2000字
这是一本精彩而复杂的小说。
作者在第一部《我的天才女友》就织了一张大网,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布娃娃的丢失开始,最后以布娃娃回归结束。看过前三部后,我其实没打算写什么,因为总有一种阴霾笼罩在脑海里,促使我不停找寻答案,想知道事情为什么这样,长大后人心变得好不可捉摸,有可能因为这本书是以莱农的视角来写的,我才受限于她内心呈现给我的那些东西。最后一部写壮年和老年,让人无限感慨,恍惚间莱农和莉拉从8岁至此已是黄发垂髫,少年和青年的问题大大小小都对她们的身心和人生规划产生过影响,没想到后半生依然有许多难题,只是换了方式。人的一生转瞬即逝,看书如有一种看《人生7年》的感觉。
在莉拉面前,莱农一开始就把自己牢牢地放在一个被动的角色,一个跟随者的角色中,非常努力,但其实自卑又自负。从这本书来看,主要写莱农经历了许多事,最终怎么面对自己,面对另外一个女性(天才女友莉拉)的被动和自卑的情绪,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叫“爱”的东西。莱农凭着好胜心和对莉拉的竞争心理,一点点摆脱了自己父母所在的阶层,通过教育实现了社会阶级的跳跃,成为小时候要成为的人(以写作发财养活自己)。书中用了非常大的篇幅来描写莱农的内心独白,身为旁观者的我,在有些片段的叙述中会感到很气愤,莱农的不清醒和自我开脱,让我和许多读者一样为莱农的“操碎了心”,特别是第二三部她看起来一点没有主角光环,读来并不是很顺畅,这种不顺畅不是指语言上的,而是为发生在书中的各种波折坎坷和不如意感到心绪起伏。在莉拉的影子下,莱农是自卑敏感的,甚至产生了攀比和一丝嫉妒。
莉拉一直在和命运抗争,她的聪明并不功利,我甚至觉得聪明是跟随她一生的武器,用来帮助莱农,对抗卡拉奇家,利用索拉拉兄弟,认清尼诺那些人,获得尊敬和金钱。在她们很小的时候,可以说莉拉的表现是对莱农智力上的摧毁,莉拉对于知识是信手拈来的,是运用型的,而这正是莱农觉得自己所没有的能力,她只会复制,只会记忆一些语法类的不需要创造的知识。突然想起阿黛尔评价莱农和尼诺都是不可靠的人,因为她认为他们俩的知识没有根基,只是“鹦鹉学舌”,我可能会把它理解为“原则不清”。纵然莉拉只有小学五年级的学历,可这并不妨碍她学习,她的学习完全出自兴趣,出自好奇心,但同时,还有对莱农的较劲,莱农和莉拉的自卑感是交错的,她们都会觉得对方是成功了的人。从表面看,莉拉是更强悍更坚定和有胆量的人,莱农唯唯诺诺凡事依赖莉拉,实则莉拉的脆弱是更不动声色的强烈。“界限消失”,因为翻译的缘故,我也不是很理解这是什么感觉,大概是看到的世界朝着可怕的方向转变自己却无力挽回的绝望吧。莉拉的世界观不像莱农坚固,她的聪明反而让她有许多自我干扰,她害怕变化和风险,这里最明显地表现在她一辈子都没有踏出过那不勒斯。她在这里,是这本书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标杆,即使她从来不像莱农那样四处演说标榜自己。
小说笼罩着一种宿命感,无论儿女如何厌恶原生家庭如何努力改变,都摆脱不了父母的影响。最明显的对比是尼诺讨厌他父亲(实际上尼诺于他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莱农与她母亲,彼得罗和他父亲。除了思考父母遗传基因的作用外,家庭给予的教育在成人的交往中展现出来素质也有清晰的差异,但作者给我们呈现出教育不是人之所以为此类人的决定因素,好的教育好的家庭也会培养出虚伪的花花公子尼诺和嫁祸他人的娜迪亚,不好的教育也会有莉拉和恩佐这种自学成才的,前期的益智教育后期放纵教育培养出里诺,这类对比比比皆是,当然这是居于我微弱的感知,作者最重要的事是刻画女性的自我觉醒(有无必要区分一下女权主义呢?!),说到教育了顺便再提一下,父母特别是莱农的父母希望女儿通过读书(尽管不是特别情愿,他们不是那么崇尚教育)光耀门楣,仅仅是希望将来能够找份好工作嫁个好人家,但是当莱农看似成功后又害怕她回来威胁到传统的价值观,他们其实并不希望子女自作主张(浅的方面可以从反对莱农与彼得罗不在教堂结婚,伊玛出生后接受洗礼看出),这与他们高兴并炫耀自己家里出了一个受人尊敬的作家女儿和教授女婿相冲突。父母的面子和传统思维让他们没办法接受那些“出格”的行为,而嫁出去的况且混得不错的女儿没有再帮扶娘家竟然使整个家庭碎裂。
成长是一件挺残酷的事,有太多不可预料的变数。这本书里,兄弟姐妹反目,父母儿女成仇,亲情的纽带在成家后变得何足轻呐?!
书中女性的成长会让我们有一些代入感,可能因为国别不同和历史不熟悉,需要结合那个年代背景和政治时局,才能领略更深刻的历史意义吧。
莉拉吸引了书中基本上所有男性的目光和好感(这很神奇玛丽苏)。看完后依然不知道莉拉的心机运作在哪个隐蔽地方了,仍然有许多疑问值得深究。所以说,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失踪的孩子》读后感_2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