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千年一叹》读后感_1400字

《千年一叹》读后感1400字

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赛什么?要讲文明之道,唯一的道就是自然。 ——这就是说,中国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余秋雨

《千年一叹》这本书是余秋雨写的一本特殊的书籍吧,他以日记的方式为我们大家展现了从希腊到尼泊尔这一段路途上的经历和所见的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密密层层的马蹄,敲击着古代空旷的地球。现在世界上那些后起的文明,不管有多么得意,不管有多少发明,在宏伟的原创意义上,根本无法与它们相提并论。但是,这次我确确实实看到了,这么一片悠久而荣耀的土地,全然被极端主义的冲突闹得精疲力尽、遍地狼藉。文化极盛的地方也往往是冲突最大的地方,难道文明才是冲突的罪魁祸首吗?

冲突的任何一方都有痛切而铿锵的理由,极端主义的吸引力就在于痛切和铿锵,这就使任何一方都无法后退。这种群体性的极端情绪再与各自的宗教、历史、文化一拌和,冲突立即变成了不可动摇的信仰。大家都拒绝理性,拒绝反思,有时看起来似乎出现了理性与反思,其实都只是斗争策略。

说实话,我很佩服余秋雨,不仅仅是他与生俱来的一种才情,而是他能够真真正正的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众所周知,越靠近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这些地方越危险,但余秋雨能够做到不惧艰辛,能够一天到晚在汽车上颠簸,能够在颠簸的空闲中给我们写下《千年一叹》这本书,还真是极度的奇观。

读完这本书,感触颇深,但不禁的也会思考一些问题,人类,为什么曾经那么伟大却又会那么无奈?文明,为什么曾经那么辉煌却又会那么脆弱?历史,为什么曾经那么精致却又会那么简单?……面对这样的一系列大问题,我们的生命微若草芥。我们只是沧海中渺小的一粟,拿苏轼的话来说就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余秋雨在《千年一叹》中提到,中国的文明,具有她的特殊性,中华文明缺少一种宏大而强烈、彻底而排他的超验精神。这是一种遗憾,尤其对于哲学和艺术更是如此,但对于整体而言,却未必全是坏事。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保持着一种实用理性,平衡、适度、普及,很少被神秘主义所裹卷。中国先哲的理论,哪怕是最艰深的老子,也并不神秘。正是因为中华文明具有这样的特性,才能够经历五千年的历史而经久不衰!

最后,中华文明能成为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古文明,粗粗一想,大概有五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赖仗于地理环境的阻隔,避开了古文明之间的互征互毁;二是赖仗于文明的体量,避免了小体量文明的吞食,也避免了自身枯窘;三是赖仗于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避免了解读的分割、封闭和中断;四是赖仗于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避免了宗教极端主义;五是赖仗于科举制度,既避免了社会失序,又避免了文化失记。

以上既是余秋雨的观点,也是我的收获 通过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到了世界文明古国自有的文明,给我触动更大的是,中华文明的经久不衰和源远流长,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更应该将其绵延下去!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千年一叹》读后感_14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