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傅雷家书》读后感_3500字

《傅雷家书》读后感3500字

对于这本书,书评也不知该如何写下去。越读到后期,越心塞,如鲠在喉。正所谓“千古文章事,得失寸心知” 。我们永远也不会体会到写作人当时的心态。 说些信的内容吧!

他在信中

跟儿子诚挚地道歉: 孩子,那次失手,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齐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

跟儿子谈人生呢:

我认为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人的。 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日后仍会了解的。 我一生作事,总是, 第一坦白,第二坦白,第三还是坦白。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

跟儿子谈爱情呢:

对终身伴侣的要求, 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 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或事物呢 抚躬自问,自己又完美到什么程度呢?

跟儿子谈艺术:

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诚的“不懂”比不真诚的“懂”,还叫人好受些。 他用诗一样的语言,教育自己的孩子爱国:钟声复起,天已黎明...…中国正到了‘复旦’的黎明时期, 但愿你做中国的—— 新中国的——钟声响遍世界,响遍每个人的心。

他将对儿子的嘱托和关心, 密密匝匝地写进信里,用一个父亲的深情和人生经验,帮远在千里之外异国他乡的儿子,解决一些或大或小的烦恼。正是如此才会有了举世闻名的《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不在教训,而在熏陶。

陈丹青曾感慨道:“我希望今天还能有这样通过家书教育孩子的父亲,还能给孩子这样写信。问题是就算他能写信,有没有这么好的见解、这么好的文笔?人文水准已经整体沦亡了。”

最后谈谈傅雷吧!

他童年灰暗,青年固执,曾经奋斗,曾经痛苦,曾经流浪,曾经创造,钱钟书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两个人很重要,一个是“不宽恕”的鲁迅先生,一个就是“大爱”的他。然而他却偏偏撞上了,那个神鬼颠倒的大时代,被撞得头破血流!51年前的九月三日,那个最灰暗的凌晨他和他的妻子,用一个最极端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一束高贵的光 1908年4月7日,他生于江苏南汇县傅家宅,(今上海市南汇区航头镇王楼村五组)。因出生时哭声震天族中长者取义《孟子》中,“文王一怒而天下安”之句,俗谓大发雷霆为之怒,为他取字“怒安”,名“雷”。他的父亲傅鹏飞,任教于周浦镇扬洁女子中学。4岁时,父亲被土豪劣绅诬陷,入狱三月,受尽折磨,患上肺痨,出狱不久,便因含冤未得昭雪,24岁就抑郁而亡。悲痛不已的母亲,将全部身心用于为父亲翻案,而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却因无人照看,相继夭折,只有他侥幸活了下来。从此,母亲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他一人身上。为使他受到良好教育,母亲效孟母三迁,毅然携子离开闭塞的乡下,搬至素有“小上海”之称的周浦镇,这对他的人生,是关键的一步。母亲注重他的启蒙教育,专门请账房先生教他认字。7岁时,又请老贡生讲授四书五经,还为其延请老师教授英语。五四运动爆发后,母亲受新思潮影响将他送到小学读书。而母亲平时对他管教极严,甚至到了冷酷无情的地步。只因为他读书时打了个盹,母亲就不惜用滚烫的烛油去警醒他有次,他逃学了,那天夜里他睡沉后,母亲居然用包袱皮把他缠捆起来,拖出门外,准备将他投入水中他大声喊叫引来邻居,才得以获救回忆自己的童年,他形容:只见愁容,不闻笑声。严苛专制的家庭环境,养成了他悲观刚烈叛逆的性格 12岁时,他考入上海南洋中学附小因离开了母亲,他被压抑已久的,少年天性终于得以被释放,十来岁就难掩他“敢怒敢言”的个性了。13岁时,他因顽劣被南洋附小逐出,于是他又考入教会学校上海徐汇公学。16岁时,因公开反对宗教,他又再次被校方开除,后来他又考入上海大同大学附中。在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影响下,满腔热血的他参加了五卅运动,控诉帝国主义的血腥罪行,又差点被捕入狱,母亲为安全起见,强行送他回乡。1926年秋,他考入上海持志大学,面对国内血雨腥风的政治形势,加之对国内大学教育的失望,他产生了留法的念头。1927年的最后一天,他告别母亲乘上邮船赴法,自此翻开了生命中崭新的一页。)

他不仅用万金家书为世人,留下了教育孩子的宝贵经验,在翻译上,更是做出了巨大的成就。不管是炮火连天的战争日子,还是天灾人祸或是政治动乱的时日,他都坚持做翻译事业,不与周围腐朽的世界相妥协,并且试图用自己的努力去影响它、改造它……

1968年,他被划为了右派,当时,在全国文化界,只有他和巴金不拿国家工资。但被划为右派后,他不被允许出书,人民文学出版社不舍他的才华,去请示中央宣传部,回复是:可以让傅雷继续译书,但必须改名。可他却一口回绝出版社:译著署个什么名字,本来无所谓。可是,因为我不明不白成了右派,因此要我改名,我不干!出版社没辙,只好内部商定,一面请他译书,支付稿酬。一面把译稿压下,待他“摘帽”后出版。1961年,他终于“被摘帽”。有了右派的教训,至此之后,他把自己工作和生活的空间,压缩得更加逼仄,几乎不再出门,然而微薄的收入难以维持生活,身体方面的未老先衰也令人哀伤,因为用眼过度,他的眼神经急剧衰退,甚至有失明的危险。可尽管他不问世事,却依然无法在那个时代,安然置身于事外。那场可怕的浩劫,轰轰烈烈地来袭了。在那个年代,文化人自身难保,敢于在领袖面前拍桌子的梁漱溟,也不得不选择了妥协。一向犀利的周作人,也开始写下了肉麻吹捧的日记,唯独傅雷,坚持自己的刚直,不委曲求全,不说任何违心的话。1966年8月30日,一群红卫兵冲进他家,领头人是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教师、上升上音副院长的李名强,他曾是傅聪的琴友,50年代时,他还是傅家的座上宾,李名强一进门就喝道:“傅雷,你的问题很严重!”他回敬:“你混蛋!”李名强带领红卫兵一番搜索后,在他家阁楼找到一箱子,箱里有一面嵌蒋介石头像的小镜子,还有一页登有宋美龄相片的褪色画报。这便成了他“反革命”的罪证。他解释说:这箱子是姑妈,多年前托我保管的。别人寄存的东西,我家从来不动。然而一切无济于事,他和妻子朱梅馥被罚跪在地,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尽凌辱,斯文扫地、尊严丧尽,他们连续的被批斗了4天3夜。红卫兵们带着胜利的得意,绝尘而去,他和妻子已经三晚没有合眼,花园被捣翻、地板被撬开,四周贴满了大字报。在他的心底,有着儒家“士”的传统,士可杀,不可辱,至死要忠于灵魂。赴死的念头,不止一次出现在他的脑海中,早在被划右时他就曾在家中,与妻子沉默良久,随后欲言又止,内战结束时,他从香港回大陆,发誓“死也要死在故土”兜中揣着的是一瓶毒药。没有沉默的自由,没有说话的自由,但总有死亡的自由吧?1966年9月2日,他在绝望中毅然选择了后者。朱梅馥看着眼前这个,已经被折磨的不成人样的丈夫,她知道,此时再多的言语再大的宽容,也无法挽回一切去拯救他。而她就选择:与他一起赴死,君死,吾也不苟活,她也去意已决!

面对满地的狼藉,朱梅馥对保姆周菊娣说:“菊娣,衣物箱柜都被查封了,我没有替换的衣服,麻烦你到老周家给我借身干净的来。”这是一个女人对世界的最后请求,那就是体面地死去。这一年,他58岁,朱梅馥53岁,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朱梅馥用理解,用支持,用来自血液里的欣赏,跟随丈夫身后,上演了一场浩荡的绝世深爱。她安静地陪伴着丈夫写遗书,在几页遗书的文字里,看不到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半点不满和抱怨。他们只是平静地交代后事。

他们在遗书中三次道歉,为姑母、为三姐、为遗书的托付者朱人秀:使你为我们受累,实在不安,但也别无他人可托,谅之谅之!他们还记得家中的保姆,留给她生活费,还在遗书中写明: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他们甚至还预留好了自己的火葬费53块3毛。在对这个世界生无可恋的时候,他们想着的是不给别人添麻烦,他们仍然坚守着文明的底线尽管文明已先于他们被缢死。

1966年9月3日,那天凌晨,世人沉睡,恶鬼狰狞。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翻译家,中国文坛一颗至真至纯的灵魂,以“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形式,悲壮地告别了那个肮脏的时代。上午,保姆周菊娣发现,每天都会准时起床的傅雷,今天竟没起,等了一阵后,周菊娣去敲门,无人应。当她推开门时,眼前的惨状令人心如刀割,傅雷夫妇已双双自缢而亡!

人究竟可以高贵到什么程度?傅雷夫妇在悬梁自尽前,居然还在凳子下面,小心地铺了一层棉被,为的是当他们踢掉凳子的时候,“咣当声”不会吵醒家里的保姆。

高贵,

原来只不过是一床棉被的厚度。 即使周围都被黑暗吞噬,也无法遮蔽人性的光亮!

其实,和许多父亲一样,傅雷严厉、絮叨,但他的睿智、广阔、深邃是普通人望尘莫及的。《傅雷家书》里除了生活琐事之外,谈论最多的是,艺术与人生,道德与修养,如何让一个青年人,去建立自己高尚的情操和思想。

金庸曾这样评价《傅雷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

后部分是摘取的 ,一起学习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傅雷家书》读后感_35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