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看你所看,想你所想

《流浪地球》读后感_1100字

《流浪地球》读后感1100字

科幻的意义--《流浪地球》刘慈欣
这不是书评,这是我近期科幻大热时对科幻的思考。
2019年春节档,《流浪地球》火了,以燎原之火的态势席卷全国,不仅如此,在海外市场也有很不错的成绩。作为中国首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19年在各大媒体都被称为“中国科幻元年”。
《流浪地球》是根据中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同名小说改编,是一部创作在21世纪之初的科幻小说,从《三体》获雨果奖以来,科幻小说就开始主见走进大众视野,一些从来不看科幻的人称为了科幻的读者,大刘也因此收获了巨量的粉丝,其中包括了许多大咖粉。而《流浪地球》的大火,更是让刘慈欣的名字变得家喻户晓,科幻元素的作品更加深入人心了。不得不说,对中国科幻的贡献,大刘功不可没。
在此之前,美国及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占据着全球科幻市场,国内进口大片中科幻电影一直是分量很大的一部分,为什么科幻如此的重要?科幻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呢?
大刘说过,科幻必须诞生于具有一定科技水平的土壤,科幻是描述未来的可能性。我们知道,传统文学是描述过去,从过去汲取经验或寄托情感,在畅想未来方面,我们一直都很欠缺,我们不乏很多作品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这多是在对现实不满的情况下完成的,并没有科学作为作品的支撑。科幻包含科学和幻想两大元素,在基本符合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对未来进行符合逻辑的想象,这是一部科幻作品的基本要素。
因此我认为,科学,逻辑,想象力,是科幻的三大要素。
首先,写科幻小说或者拍科幻电影,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必须使作品的基本理论符合科学,基本设定要符合逻辑,硬科幻要通过严谨的科学推理来描述未来;软科幻可以不必描写技术系列,更注重想象,但要符合作品的基本设定。
我们知道国家强大要依靠科技的进步,科技进步离不开民众的科学素养,想象力是科技进步的种子,
我们的教育是应试教育为主,扼杀了人们的一部分想象力,使大部分人埋头于现实,可见想象力是多么的可贵。
逻辑是人的基本能力,甚至是最重要的能力。如今的学校,不管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是教大家“思考什么”,而不是“如何思考”,这导致人们从小就缺乏逻辑意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不仅要提供给学习者所要掌握的内容,还应该教会他们如何用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去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这些内容。这是我们非常缺乏的。
科学,想象力,逻辑,在科幻作品上得到了统一。一个好的科幻作品,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可靠的逻辑,震撼的想象力上的,《流浪地球》为中国科幻电影树立了标杆,作为电影而言,其意义已经超越了电影,甚至为中国的伟大复兴做出了贡献,因为它让更多人认识了科幻,让更多人在心中埋下了科学的种子。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流浪地球》读后感_1100字

相关推荐

    声明:此文信息来源于网络,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ailianmeng1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