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兰》读后感800字
三十年前,比尔波特,这个深谙中国文化的美国人,一路跋涉,遍寻终南隐士。他的所见所闻告诉我们,在中国,在经历一场政治浩劫之后,在经济发展腾飞之时,仍有一群不问世事的隐士,“他们拥有灵魂深处纯粹而坚定的一簇火焰”,在追寻着中国古老的“内圣外王”的精神人格。
芷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隐士与兰,恰是天作之合。他们隐于山林云野,吃穿住行极近简素,终其一生,修行悟真。《空谷幽兰》对他们有着很好的注解,“隐士不受幻想和习俗强加于人的各种价值观左右”,“他们承载了中国文化最古老的价值观”。
比尔波特关注着隐士们的生活状态,修行方式,他们对道与法的解读,同时,他也记录着政治对宗教的控制与管束。 他用质朴的笔触,勾勒出隐修者的精神世界。他一路行行止止,讲述沿途的故事、风光,与历史,没有太多辞藻,也没有过多感慨,而这本身就颇具禅意。
在这些受访者中,有在华山之顶修行四十余年的薛道长;有目不识丁的比丘果善;有修习密宗的八十八岁比丘尼圆照,她说修行的本质是“慈,悲,喜,舍”;有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开龙,他让我想起在家认识的一位女居士,她拒绝了美国的艺术学校,现在已在五台山出家。还有很多,他们都承认开悟是一段艰苦的过程,而其基础是心中的静与净,所以,他们选择长隐深山,脱离繁杂,探寻智慧。
三十年过去了,这个世界每况愈下,而终南山曾经的隐者,许多已经仙逝,许多业已离开,当年的清修之地有的已经荒废,有的成为景点。世界留给隐士的空间越来越少。
我不敢去追寻他们的踪迹,但我相信他们一定仍然藏在深山一隅,仍然以最古老的方式观想宇宙。
《空谷幽兰》的最后一章叫做大道入廛,他的开篇这样写道:
在《楞伽经》中,佛陀说:“悲生于智。”在过去的五千年里,中国寻求智慧的个体们——不管他们把它称之为“法”还是“道”——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寻找着它,有时候,他们在山里发现了它。但是迟早,智慧会生起慈悲。迟早,道会来到世间。
就以它作为结尾吧。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空谷幽兰》读后感_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