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雨中呼喊(第3版)》读后感1300字
除了呐喊,还有救赎和重生
看余华的书,多数时候是沉默的,但有一些感悟,如鲠在喉,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
这本书为什么取名《在细雨中呐喊》,让我能够想象在《肖生克的救赎》电影中,主人公十九年忍辱负重,在取得自由的救赎后,在暴雨中呐喊新生。正如“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细雨本代表着甘霖、美好、孕育,而作者却在本书中将呐喊与细雨形成了人为残酷的对立,让读者在百思不得其解中入场,在绵绵细雨,而不是在磅礴大雨中,尽情的呐喊、窒息、撕裂。
一只笔的力量有多大?字字入骨;一种文章体裁有多吸引?源于生活;一些平淡无奇的文字有多厚重?直指人心。
《在细雨中呼喊》作为余华的第一本书,和他后期的名作《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文章体裁和笔墨轻重都不同,不是注重人物故事的起承转合和情节的高潮迭起,而是以一个可有可无、存在感很弱的主人公(一名涉事不深、徘徊于抛弃与孤单边缘的未成年人),用一名孩子的语言语调和心理活动,毫无童趣和生气,打破时间和空间格局,以散文夹杂着议论形式,着力分析一个时代的崇高和低下,繁华散尽,荒诞侵袭,一个个小人物的不着边际的人生片断,既熟悉又陌生,刷新了对已知世界的新的触摸和热度。
生活,不是为了生而活,而是为了活而生。
主人公活在了周围人的关注盲区,包括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物和家庭,现实世界行尸走肉,精神世界荒无人烟。在他的情感流动里,有一种熟悉的索爱和被注意的方式,主动拥抱孤独,或者制造悲剧,当孩子承担了与其年龄不符的早熟和重压,无师自通,他可以扮演众多成人世界的角色,学会了如何向这个世界妥协,掌握了如何讨好他人的方法,一切都只是为了活而生。正如主人公描写道:“我经历了一开始的孤独;而后为了摆脱孤独的虚张声势——和一群人一起玩,仿佛很热闹的样子,其实内心一片荒凉;后来我不再假装自己有很多朋友,而是接受孤独,然后我迎来了真正属于自我的友情。”
有时候我们适应了环境,却成了环境的奴隶。
因为主人公在本应幼稚无暇的年纪里感受岁月静好,但现实却是在两个原生家庭中,过早的体会了人生百态,并以主人公为原点,探讨了周边人物的悲欢离场,死亡是家常便饭,正当合理,而完美结局倒成了另类,格外刺眼。主人公没有奋起反抗,而是在一次次的逃跑中,跑赢死亡,跑出时间,跑进未来,也许,哥哥帮忙交的大学学费,我看到了亲情悄然闪现及突破现状的灵丹妙药,但文中并未提及主人公大学校园和人生理想,留下悬念,为翻身废奴打下基础。怀有希望是一个很好的品质,逆境中得挣扎,在绝望中生出朵花。
你所看到的,是你想要看到的。孤立无援,青涩岁月的自己,被整个世界抛弃,又在与整个世界对抗。
你,我,他,终其一生,可以有多少次呐喊?有多少次战胜对黑夜不可名状的恐惧?有多少次细雨撒落到了心间,连想哭都没有了泪水?面对世界的敌意,但还是对这个世界充满着一丝期待,因为是自己创造了希望,涂满了生机,投射了星光,成为一个不是余华笔下的角色和所处的梦靥。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在细雨中呼喊(第3版)》读后感_1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