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1900字
人类,需要生态文明
——重读《瓦尔登湖》
十几年前,曾读过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只是觉得有些篇章所描述景色很美,有作家探险的味道,深读不进去。认为它不如德国19世纪抒情诗人、小说家施托姆的成名作《茵梦湖》写得好。最近,闲暇中整理书柜看到一本蔚蓝的湖水、黄色的秋叶装帧的封面的书,啊!还是那本《瓦尔登湖》。有道是:“彼一时,此一时也”,再翻翻看,会不会有不同于原来的感觉呢?
正如译者徐迟先生在《序言》开头所说:“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名其妙,莫知所云。”我想,本书呈现给读者朋友大自然那纯净的天地之间无法抗拒的魔力同时,又让人的心灵随之得到洗涤。徐迟说:“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 作者在描绘瓦尔登湖周边春夏秋冬自然风光中的字里行间,我们时刻都能感到一股清冽自然之风,能够舒缓你因工作劳累所造成的疲惫不堪。
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是1854年出版的著作,是现代美国散文中的典范。作为一部崇尚自然、追求自力更生和简单生活的指南,在中国曾有好几种版本出现,《瓦》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一本100多年前出版的书,现仍为许多国人痴迷,原因是什么?我想是近年来严重的空气污染和巨大的生活压力使国人由衷地向往湖泊和山林那澄净及清新的空气。如今这部书又开始热销,《瓦》把整个世界征服了。
1839年,梭罗和他的哥哥约翰同时爱上了一个少女艾伦,3人经常一起散步游玩,可是这个女孩最后却嫁给了一个牧师。1842年,他的哥哥约翰也因突发感染去世。这二起事件给梭罗以沉重的打击,他整整病了3个月,恢复体力后又出现在园子中。而后他写了好多悼念哥哥约翰的诗。他把哥哥约翰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认为他哥哥与大自然已经融为一体了。从那时起,梭罗又重新恢复了信心和欢乐。
1845年的春天,梭罗放弃了繁华的都市生活,在他的老师爱默生买的一块地——一处人迹罕至的瓦尔登湖畔,建造小木屋,自耕自食,在湖边过起了一个人的生活。他完全凭着自己的双手劳作,自谋生路,自给自足。他居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在那里的生活中包括阅读、倾听,种豆、生火做饭,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远离城市喧嚣的精神田园。梭罗想以他的经历来证明:人,可以生活得更简朴、更从容,不必为追求物质文明的发达而放弃人为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梭罗在湖边完成了他对自身深度的“衡量”及人生的探索。现代的物质生活给人类提供随心所欲,摩天的水泥大楼,路面没有一点点尘埃。可是,地下水资源短缺,频繁的自然气象灾害、南极天空中也出现了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为自己挖掘了生态陷阱。为此造成的恶性生态循环,人类自我对残酷现实的种种无奈,只能用回归自然来安慰。我们的祖先还知道在被自然所奴役之时敬天神、祈平安。而现代人类却颠倒自然,蹂躏自然、奴役自然、称霸自然却毫不以为耻。
“我并不想为沮丧写一首颂歌/倒是想象是自己的栖所报晓的雄鸡/劲头十足地夸耀/哪怕只是为了提醒我的邻居。”这种夸耀其实就是为了引起人们关注的目光。梭罗因不满当时的复杂生活,提出“人口膨胀”将导致“生活绝望”,他断言当时所谓的社会进步是不必要的。他说:
“大自然既能适应我们的长处,也能适应我们的弱点。”
“我没有看到过更使人振奋的事实了,人类无疑是有能力来使自己有意识地提高他自己的生命的。”
梭罗用自己在瓦尔登湖边的生活证明了人类可以生活得富裕而有闲暇,人类可以和自然、和动物和平相处,可以生活得简单却同样快乐。当他写下这些文字时,我相信在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瓦尔登湖的爱,对小屋的挚爱,对山林的挚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挚爱。然而,我更看到了梭罗心中的孤寂,一种超越了浮躁,超越了个人荣辱,超越了一切物质享受的孤高。其实与其说是孤寂,倒不如说是安静。在安静中梭罗看穿了生死,明白了自己所需要的更高规律,然后记录下他的思索及感悟。他静静地在瓦尔登湖旁生活了不到3年。他深信和专注于乐观,有信心在人间创造出一个美好的世界。
把《瓦尔登湖》作为神圣的书来读,无疑使我们更多关注了《瓦尔登湖》中所展示的人类灵性。 《序言》的结尾,徐迟又说:“梭罗的这本书近年来在西方世界更获得重视。严重的污染使人们又向往瓦尔登湖和山林的澄净的清新空气。梭罗能从食物、住宅、衣物和燃料这些生活之必需出发,以经济作为本书的开篇,他崇尚实践,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由此,我们可以追随着梭罗的足迹,抛弃物质社会所带来的种种困扰,感受那恬静之美,去聆听大师的哲音。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瓦尔登湖》读后感_1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