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精装珍藏版)》读后感1600字
阅读本篇书评约需要6分钟(我也不知该怎么算这个时间)。
人并不能总是正确认识自己,大脑会根据需要扎实地修改记忆,翻看过去日记时会显著发现这一点。这是统计自己时间的必要性所在。同时,虚假的成就,短暂的快感,足以使我们忘记远远的目标和曾经的计划,这是不断回顾,总结自己的必要性所在。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参看自己过去的时间分配,是为时间管理法。
严格的时间管理,是压榨生命吗?并不是。通过精心统计,柳比歇夫真正了解自己能干多少,能怎么干,并由此使自己不空载,不过载。他并没有因此损失什么:健康长寿,事业成功,爱好广泛,并有充分的娱乐(每天都睡10小时!)。
时间管理会压抑情绪与爱好,使得人机械而死板吗?不是的。守时是一种美德,节奏是效率保证。他的情绪恰符合了孔子所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因为时间管理法,他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这也是圣人之境吧。
读这本书用了三天,耗时却只有110分钟,比短暂的数学考试时间还短。由内容,我对于阅读的速度有了一些警觉:我惊讶地发现我甚至不能连续阅读五分钟。我会看时间,看进度,看耗时,看其他的消息。两小时,谁会觉得一天之中抽不出两个小时?然而我却用了三天。一天或许并没有那么长。
稍微统计一下(对于我):
以为会花很多时间其实并不的事情(单位:分/次):
洗头(10)
扫地加拖地(15)
叠被子(1)
吃早饭(20)
洗碗(5)
滴眼药水(2)
写购物清单(2)
给家里打电话(10)
一组俯卧撑(2)
跑步三圈(15)
背一首七言绝句(5+2×5)
看来一分钟也没有那么短。
以为只是消遣然而很费时间的事情(单位:分/天):
看知乎与我无关的水贴(30+)
频繁察看手机(0.2×100+)
犹豫纠结(5×5+)
超过二十分钟的过分的午觉(30+)
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60+)
然而我自己明确知道有意义的事情——练字,练习说话,锻炼身体,学英语——却是断断续续,或者长期搁置。
这段时间在学科目二,每天在驾校逾8小时,实际驾驶时间不足1小时,效率之低下让我感到很羞愧,于是复习背过的诗,看一看小说,感觉其实也挺好。
现在常有一种态度,无聊或者没有动力(又想到了鲁迅的《恨恨而死》),渐渐出现了解决的方法,看一些无所谓的段子,玩一些无所谓的游戏,聊一些无所谓的天,号曰 杀时间,正与火急火燎的赶时间相对。由此,我觉得,并没有很多人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明白自己和它之间的距离的人就更少,明白距离,又肯努力,几希矣。地上如何不长出杂草?种上种子,而不是学会忍耐。我常常想,读书,读一本,少一本,因为时间是有限的。现在想想,实任重而道远。
要怎么做呢?①有周期的回顾自己时间利用的状况,可以列表,甚至excel等,观测自己做事情的方法与时间分配;②基于自身的能力与(长期/阶段)目标制定下一周期时间的分配计划;③在执行过程中嵌套其他时间管理法,比如番茄工作法,大段时间与零碎时间工作区别,做读书笔记等(这类方法在网上可以搜思维导图什么的);④记录执行状况,继续总结;⑤注意身体与心理的健康,留出娱乐的时间。
书的篇幅很短,关于时间管理法的内容就更少了。但它的声誉并没有因此降低。这只是柳自己一生实践的记录,谁又能批驳什么?读书只是读到自己想读到的部分。他的方法或许难以复制,但看到书评中每个人都讲出了自己的故事,大概就是因为这种方法的启发性吧,每个人都能由此获得对自己生活的启迪。这些书评,和书一样精彩。
最后再重复一次:人最宝贵的是(用于创造的)生命,而每个人的生命,都长得足够度过奇特的一生。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涉及到的其他内容:
李森科主义:苏联历史上很有警示意义的科学事件。
简朴生活:一个人对外界的要求越少,他就越完善(猜想)
科学家与英雄主义:?
苦难与成果:生活的内容不是苦难,而是成果——遥遥回应了高中老师“苦难才是生活”一句。
%输入柳比歇夫这个名字时,总是出现 流鼻血夫,这个倒是一个容易达到的小目标 (・ิω・ิ)
转载请注明出处海之美文 » 《奇特的一生(精装珍藏版)》读后感_1600字